他是中国第一位海葬船船长。

今天,他退休了。

见到陈琦,是在他的那艘海葬船上。他摘下船长帽子,右手搭在船舷上,作最后的告别。

海浪推着船儿去往海的深处,装满骨灰的降解罐在海面上浮浮沉沉,家属们在作最后的告别。

家属告别逝去的亲人,陈琦告别的是这艘船。这是大连第一艘,也是全国第一艘海葬专用船。陈琦开船40余年,最近他的船长执照到期,要退休了。

image.png

船长陈琦

清明节前,陈琦迎来了作为船长的最后一次出航。“以前觉得今天可能会很特殊。”陈琦边说,边在码头迎接参加海葬的家属,引导大家上船坐好,他才回到船长的位置。

这位头发花白、经验丰富的老船长让许多家属感到安心。

鸣笛三声,海葬船离开码头,驶向黄海。逝者家属安冬莉在船尾用力抛撒着饼干渣,吸引一大群海鸥紧跟随船的尾部。安冬莉与家人连夜从内蒙古驱车赶来,“我们那没有海,老父亲就喜欢海。”安冬莉遵循老父亲的心愿,入海为安。

image.png

家属们正在把逝去亲人的骨灰装进降解罐

近5年,每年有约8000具骨灰在陈琦的海葬船上洒向大海。但是27年前,陈琦刚选择做海葬事业的时候,当年选择海葬的仅有2例。

陈琦接待海葬初体验“不忍直视”。陈琦回忆,当初经验不足,一些家属拿着亲人的骨灰盒来到船上,没有仪式、没有音乐和鲜花,只有简单的撒骨灰场面,还撒到了在场人的脸和身上。种种不专业的行为惹怒了这些家属,他们甚至还和陈琦打了一架。

挨了打之后的陈琦,想着实在不行还是开旅游船吧。“不知道游客从哪听说的,说我的船拉过骨灰,这谁还敢来坐我的船。”陈琦说。

后来辽宁推进殡葬改革,对集体海葬有了新的支持政策,这坚定了陈琦做专业海葬的想法。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陈琦的船成了全国第一艘海葬专用船。

2023年,仅这一艘船就举办海葬活动400余场,每场结束,都有家属向陈琦连声道谢。每当这时,陈琦的儿子陈金都觉得父亲很了不起。“每一位父亲都是儿子的榜样,我也一样。”陈金说。

image.png

船长陈琦(左)和儿子陈金

2015年,陈金做了一个网站,叫大连海葬纪念园,家属可以为逝去的亲属建立专属的网上纪念馆,上传照片,写追忆的文章,也可以网上献花,这个网站一直到现在还有家属在使用。

“海葬有祭祀不便的缺点,所以我们当时做了一个祭祀网站,可以‘云祭祀’。”陈金说。

船开到了指定投放区域,又是鸣笛三声,安冬莉准备投放。她双手放线,一点一点地将降解罐投放到海面上,激起浪花一朵。

image.png

家属将降解罐投入海中

海上总是多云,海风总会眯眼。在海葬现场,很难见到痛哭失声的告别,人们大多是默默流泪。

“请投放完的家属,面向大海,向我们的亲人三鞠躬。”陈琦的儿子陈金今天穿上了洁白的船长服,手拿话筒:“一鞠躬、二鞠躬......”

“默哀毕,请各位家属回到船舱内,我们准备返航。”陈金说完回到驾驶室,把船长帽挂在门上,父亲的那顶帽子旁边。

image.png

陈琦和陈金的帽子

两个帽子挨在一起,一顶老化发黄,一顶洁白如新。

返航时,陈金坐在了船长的位置上。父亲的舵,陈金把得很稳,可陈琦还是一直站在儿子身后。他总是很担心,总觉得儿子还需要磨练。陈金早已有了很多规划,他想完善海葬流程,增加更多人性化的告别仪式;他想细分海葬区域,远海和近海等多处海域供人挑选;他想跟拍降解罐溶解过程,满足家属更多心理要求;他还想增加祭祀方式,打通陆地与大海的心灵之路。

“还是有些舍不得,还有些心愿没实现。”陈琦的遗憾藏在心里,他想把海葬做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

image.png

陈琦为陈金整理着装

“从前觉得今天可能会很特殊,但今天真的来了,好像也没什么不一样。”陈琦笑着说。“就是明天不用早起了而已。”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