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7时,运营地中海线的“以星香港”集装箱轮靠泊海天码头。这艘5万吨级的货轮,只是厦门港接待的“一般规模”船舶。厦门港口管理局统计说,今年1月―10月,全港10万吨级以上的超大型船舶共引航520艘次,同比增长27.5%。

      年初的雪灾、年中的地震、不久前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恶化、目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下降,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明显下滑,集装箱吞吐量增长拐点显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大船”仍保持“增势”造访厦门港,更显难能可贵。

      [货物增长高出全国水平]

      船能进港,才能带来货物。近年来,厦门港投资上百亿元,全面推进深水航道、深水泊位工程建设。码头最大靠泊能力达到15万吨级,航道水深达到-14米以上,10万吨级船舶可全天候进出港,跟上了世界船舶大型化的脚步。如只在全球8个港口靠泊的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艾玛・马士基”号,从去年4月20日始至今,已在厦门港嵩屿码头靠泊7次。

      越来越多的大船,带来厦门港持续增长的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厦门港口管理局统计,1月~10月,厦门港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8087.24万吨,同比增长19.43%,高出全国规模以上沿海港口近6个百分点。1月~10月,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422.94万标箱,同比增长11.65%。

      成品油、矿建材料、铁矿石、粮食、煤炭等散杂货种,这些货物成为今年吞吐量增长的亮点,增幅最大的超过50%,最小也有10%;而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亮点主要是国际中转业务、海铁联运业务和内贸业务,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96.42%、80.81%和33.90%。

      [转变思维带来平稳增长]

      是什么原因让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逆势增长”?在分析了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相对疲软的国际海运形势后,厦门港积极转变思维,变外贸为主为内外贸同步推进,努力挖掘港口增长新亮点,使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在高位平台上平稳增长。

      比如,在国际中转业务方面,这一衡量港口活力的重要业务,是厦门港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重中之重,正处于开辟阶段。为鼓励业务增长,厦门港出台优惠鼓励政策,携手国际航运巨头共建码头泊位,协调马士基集团将嵩屿码头作为空箱集散地;鼓励航商在厦设立区域性营运中心,持续优化通关环境。

      特别是今年7月底正式启用“国际转运3.0版系统”,使厦门港国际中转进入了“零滞留时代”,实现了转运货物即到即转、即卸即装的高效便捷通关,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

      10月份,厦门港国际中转集装箱完成13332标箱,同比增长103.6%;截至10月份,累计完成94486标箱,同比增长296.42%。国际中转业务已在厦门港“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壮大。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