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  突如其来的雨雪依然让12日的滨州东港排起了二十多辆车的装船长龙,长年运输化工制品的货车司机老李在驾驶室点起一支烟,悠闲地等待卸货装船,"以前是向西往内陆跑,这两年都是往北跑港口了。"老李指着窗外的滨州港发展规划宣传牌说,"再过两年万吨级码头一起来,这里就得像城里一样堵车了。"

      在老李所指的北方,万吨级深水港的规划建设,将打破滨州坐拥240公里海岸线却因无港而不见海的瓶颈,将经贸引向外部市场;而蓝色经济倡导的高效生态,也让滨州传统的海洋化工产业,向着高科技、深加工加速迈进。

      港口为支点聚海外之财

      滨州市虽拥有240公里海岸线,徒骇河、套尔河、小清河等大中型河道13条,河海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大陆架较低,使得滨州市一直没有发展起大型港口,正如滨州市常务副市长韩奎祥所说,“滩涂多、海无边、水无沿,长年临海却不见海。”

      滨州市发改委、市蓝色经济办公室副主任刘建国告诉记者,滨州要想发展,必须打开通向大海的门户,以港口为前沿、工业为重点、贸易为突破,打造“港、工、贸一体化”的经济链条。

      记者了解到,作为滨州市向蓝色经济迈进的跳板,滨州港正在快速发展中,在现有18个散杂泊位、年吞吐量325万吨的基础上,到2012年,将建起2×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3000吨级航道;到2015年,建成3×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形成2000万吨级吞吐能力,最终实现散杂货、原油、集装箱码头齐备、6000万吨级区域性综合港口的目标。

      港口撬动化工做足大海文章

      从货车司机老李的身上,折射出滨州市近年来的经济转型,“原来就是辆普通大货往内地拉烧碱,东西值不了多少钱,路却不近,一趟下来赚不到几个钱;现在是开特种货车往港口拉化工制品,连滨州市都不出,钱还多。”

      滨州市常务副市长韩奎祥告诉记者,为了抢抓机遇,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滨州专门辟出了北海新区,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核心,并确定了“港口先行、以港带区、以工兴区”的总体思路,“向海求富”。

      滨州市北海新区筹委会副主任李卫吉告诉记者,“目前新区正利用建造滨州港防潮大堤的有利机会,围海造陆23平方公里,以此发展临港、临海化工产业,目前已有离子膜烧碱、聚氯乙烯等一大批盐及盐化工程迅速膨胀,并配以物流产业园区,将滨州市传统的海洋化工产业聚合到临海、临港地带,缩小产业距离,形成聚合效应,建成以油盐化工为主导的化工产业集群。”

      记者从滨州市了解到,港口加化工的海资源叠加效应已初露锋芒,今年7月份,滨州市已初步确定一家海洋化工企业在香港上市,计划初步融资60 亿港元,“虽然具体细节还不便透露,但可以肯定的是,滨州将以这家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滨州的海资源文章。”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