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  东起桑园峡,西到西柳沟,百里黄河蜿蜒而过,赐予了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不知是天公不作美,还是人为因素的限制,分布在兰州近郊四区黄河岸边的14个码头,都在风灼浪蚀中失去了颜色。曾经是兰州码头领头羊的“兰州港”,也在这个春天紧锁门户,甘受寂寞……

      而与此同时,有关方面关于兰州航运改造的方案却是一个接一个地推出,在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纠结?人们不禁要问,“黄河码头”在兰州的效应在哪里,出路在哪里?

      “解放前,黄河兰州段哪有码头,不过是在中山桥头铺个石板子罢了。”

      横挎着工具箱,立起测量仪,在方与圆的倒影中,三五个人在黄河岸边开始丈量。不久以后,一个投资千万元的园林码头将在桥下的盐场堡岸边崛起,但谁也说不上,这是黄河边的第几个码头。

      在黄河边当了一辈子筏客子的马元良说:“解放前,黄河兰州段的码头,不过是在中山桥头铺个石板子罢了。”忆及当年的摆渡生涯,马元良说起了流传很久的一首民谣:“一墙之隔胜关山,城内城外两重天;水陆行人声色厉,‘老虎车’前鬼门关。”

      当年的兰州水运,不过是渡河而过,在城外的杂草中觅得一条生路,就连河边滩地也很少有人涉足,在如今的小西湖北街路口,一个深水坑更因时常“吃”进路过的筏子客,被冠以“老虎车”这样令人胆寒的名字。

      由于黄河兰州段河床构造很复杂,水流湍急,千百年来,尽管从汉代就兴起了渡口,但长时间只适合羊皮筏子这样的小型漂流物,没有真正的航线,也没有真正的码头。在马元良看来,见到生平第一个像样的码头,是在1975年。

      根据资料记载,1958年,兰州修建了命名“红旗号”的三艘木质小型机动船,这是新中国甘肃航运的发端。到1975年,两艘时速14公里的登陆艇试航什川,才有了真正的水运航线,也有了对码头的需求。1977年,一艘载重80吨的大型钢制客轮“兰州号”下线,开始依赖通渭路、中山桥等几个较早的码头“出航”。

      水运慢慢发展,兰州也悄悄变化。马元良这些筏子客,如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码头一样,暗淡了下来。

      “大桥封闭是个偶然,但黄河兰州段的航运能力却在这次偶然中有了必然的检验。”

      3月21日,七里河黄河大桥完全封闭。

      平日里冷冷清清的十里店码头,这几天因摆渡而热闹了起来。每次只能搭载6人的小艇,将这里占得满满当当,无论是摆渡的、路过的,还是看热闹的,兰州人对这种生活觉得很新奇。

      “这是我第一次坐快艇”,成了这几天许多市民的新感觉。对于一个一直以黄河穿城而过自居的城市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远看黄河一条线,万里金盏到眼前;尕妹妹下河戏金莲,这条心九曲不回还……”马元良将刚出水的羊皮筏子立起来让太阳晒着,一曲“花儿”惊飞了岸边的水鸟。

      “大桥封闭是个偶然,但黄河兰州段的航运能力却在这次偶然中有了必然的检验。”这是马元良的儿子马建军――一个趸船老板说的。

      尽管是个商人,马建军却一直对河岸持着担忧的态度。因为时隔数十年后摆渡再次出现,给十里店码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水运部门不得不在大桥东侧另选了一块沙滩,用几十个编织袋“建”起了一个临时码头。“问题也暴露出来了,我们现在没有一个像样的码头,所以才尴尬地出现了编织袋‘码头’。”马建军认为,如今黄河岸边和他一样经营游艇的商贩,基本都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只要有趸船在,就是码头。随便找个沙滩就能停船,大家同在一把‘伞’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3月20日,记者来到黄河兰州段最大的港口“兰州港”,但这里寥无几人,建成于2002年,全长39.6米,号称兰州最大趸船的“黄河明珠号”上更是鸦雀无声。周围停靠在“兰州港”至“通渭路港”的一排趸船,同样一片宁静。

      在“兰州港”码头的甲板下,四五艘快艇捆成一排,船身落了厚厚一层土,还有两艘船被人砸破了船头的玻璃,玻璃撒落在坐椅上。绕过甲板,看到“兰州港”大门紧锁着。在甲板与河岸相连的沙滩上,杂草丛生,垃圾泛滥,垃圾旁放着一艘破旧的快艇。因岸边的公厕已关停,这艘快艇成了不自觉者方便的场所。

      一场沙尘卷过,“兰州港”更显冷清,只有立在岸边的标牌还在提醒人们:这里是一个码头。

      “乘车经过滨河路,或从风情线一路走来,感觉没有个像样的码头。”

      2007年4月11日,前来兰州市访问的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表示,连云港愿意拿出深水岸线,供兰州建设自己的出海码头。

      兰州市交通局一名知情者告诉记者,这个想法当时被看作笑谈。因为兰州和相距1786公里的连云港比起来,港口建设的水平显得太过“遥远”;而从东边的草地公园码头,到西边的西固码头,在近郊四区仅有的14个码头间,兰州走了漫长的几十年,还没能走出来。

      3月22日,和马建军一样的趸船老板正在忙着招呼客人。记者来到“兰州港”旁的港站直接管理部门――兰州航运站,只有两名工作人员,还因“领导有事,联系不上”拒绝采访,而“我们要4月才开始上班”是他们“不谈码头”的直接理由。

      “乘车经过滨河路,或从风情线一路走来,感觉没有个像样的码头。人们以为码头就是趸船老板自己搭的台子。”在兰州已工作了10年的王先生,一直保留着这样的认识。

      3月22日,兰州市水运局、海事局办公室主任刘东生告诉记者,对于码头,他们其实一直派人看护着,之所以出现了问题,在他看来,“我们不过是行业主管部门,权力有限,也受到各种因素限制”。他同时承认:“2002年以后,黄河兰州段确实再没有建过新码头。”

      “黄河兰州段的码头究竟建到何等的规模才算合适,现在谁也不好说,也不敢说。”

      但从2000年开始,兰州关于航运码头的规划一直没有停歇过。

      “从三版城市规划到四版规划,码头都被看作是提升黄河风情线品位必须要改造的地方。”兰州城建规划院设计师樊明说,几年来,改造方案层出不穷。

      尤其是2009年,兰州市政府推出了《兰州航运码头规划》这份被业内很看重的文件。按照这个规划,未来兰州将新建16个客运码头,同时新建7个航道养护疏浚码头和3座专业的船舶修造基地,同时还将“旅游码头”的字眼编入了正式出台的《兰州市旅游管理办法》。而这两年,更为人熟知的是从打造“五级航道”、“黄金水道”,再到中国的“塞纳河”的构想。

      “提起‘五级航道’,许多人都不陌生,这期间一场关于是否抬高中山桥的争论几乎白热化。在权衡各方利益后,这场争论又黯淡下来了。不过按照交通部提出的黄河航运‘通江达海’的要求,通航是迟早的事。因此,黄河兰州段的码头究竟建到何等的规模才算合适,现在谁也不好说,也不敢说。”甘肃省船舶检验处一位负责人说。

      今年3月7日,甘肃省水运局又提出将投资1.4亿元在钟家河至包兰铁路桥38.4公里的黄河段打造“黄金水道”的想法,目的是为应对今后铁路和公路的新一轮建设,实现陆上运输与水上运输的“零距离”换乘。亦即要在5年之内,重新打造一处集水上客运、货运和航道养护于一体的“兰州新港”。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我们就开始担忧。以兰州目前的实力能否完成?即便完成了,市场的需求又有多大?规划走到这里,到底是旅游还是客货运,定位依旧不明晰。”兰州市交通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提出了质疑。

      “而以目前的情况,我们是不具备客货运条件的。船只一旦加大,要求码头平台的建设就更加复杂,现在我们仅有的平台都是借助于趸船,也只适合停靠些小游艇。”刘东生说。

      那么兰州黄河段实现“通江达海”、打造“五级航道”这种通航条件的意义有多大?黄委会兰州水文站一名技术人员表示了“黄河上到处都是水库大坝,航运意义不是很大”的观点。

      “要将码头建成布局合理的兰州城市景观,我们尚需重新规划。”

      “探讨了几种方案后,大家觉得兰州建码头的最终落脚点,仍在旅游上。”刘东生说。

      于是,今年2月8日,甘肃省水路交通工作会议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第二天成了国内很多媒体的头条:尚处于“黄河开发初级阶段”的兰州,提出要将黄河兰州段打造成“中国的塞纳河”。具体做法是加快疏浚提升黄河兰州段的航运等级,制造大吨位游船;构建航、人、水和谐的体系,打造和塞纳河一样知名度和观赏效果的“名河”。配合这个方案,投资近千万的盐场堡码头规划呼之欲出。

      “这将是兰州未来最大的码头。”一名设计者介绍说,“和其他码头不同,这个不再是冰冷的水泥平台,大多数地面会被绿树掩映,形成一个‘园林’。而最重要的是,这里能实现在兰州城区停靠大型船舶的愿望。”

      刘东生也表示,这个停靠大船的“愿望”,便是针对今年夏天要亮相的豪华游轮“酒钢号”。

      年初,兰州市交通工作会议提出,将打造一艘投资千万元的豪华游轮,用于夜航旅游。为方便“游轮梦”在兰州实现,需要打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码头自然合乎理论。除此外,其余十余个码头却听不见改造的声音。刘东生说:“要将这些码头全部改造,目前还不现实。”

      但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说,真正的利益纠结不在于此。“许多人都明白,建设过大的码头对兰州来说意义并不大。大家真正关注的是能有一个温馨的,适合兰州航运条件,适合市民需求的港湾。至于游轮的用处何在,想想停泊在黄河里那些大大小小的趸船,想想黄河边的一个茶摊为什么能拍到几万元,大家就明白了。”

      “城市建设首先要抓住城市风格,不能从风格上对城市规划加以改进就是失败的建设。要将码头建成布局合理的兰州城市景观,我们尚需重新规划。”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怀录教授如是说。

      “说实话,大家现在对码头建设只是个概念,要拿出真正让市民满意的方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兰州城建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张国庆也认为,仅仅一个点的建设,不能带动整体价值的提升。“目前,兰州虽打出了‘山水城市’的牌子,但水上文章才起步,只能说开发尚浅。”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