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建成3个亿吨大港,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5亿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得到显著加强”是福建省港口规划目标。作为沿海省份,福建有着丰富的海岸线资源,但其港口发展多年来却少有突破,直到沿海港口大整合的“帷幕”拉开———

  港口整合势在必行

  福建港口资源极富盛名,绵延3752公里的海岸线,是我国东南沿岸一道亮丽起伏的弧线。这道弧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125个港湾,其中深水岸线长达246.3公里。湄洲湾、三都澳、厦门湾等7处深水港湾可建10万吨级至50万吨级超大型深水码头,可谓全国之最。

  以位于福建中部的湄洲湾为例,作为业界公认“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湄洲湾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与深圳盐田港、宁波北仑港、大连大窑湾一起,被交通部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四大深水中转港。当时,这4个港口的发展还处在同一起跑线。如今,以盐田港为主体的深圳港已成为综合实力仅次于上海港的全国第二大港,宁波港和大连港也都早已成为亿吨大港,但湄洲湾港口的吞吐量却始终在3000万吨上下徘徊。

  优良港口资源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制约福建港口发展壮大的原因何在?

  原来,福建港口发展曾长期以行政区划分为限,规划、建设均归地方政府管理。2006年以前,福建省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漳州港、莆田港和宁德港等6个沿海港口均属设区市政府管理。这种“一城一港”与“一港一政”的管理体制,一方面能调动各地对港口发展的积极性,一方面却也产生了各自为政的弊端:沿海各港口管理部门的机构名称不一、体制规格不一、职责权限不一、归口部门不一,各港都从各自发展需要出发来规划建设码头泊位,导致码头泊位功能相似,结构性矛盾突出。

  同时,港口腹地拓展不够又导致货源生成量不快,外省来发货量及水路中转量较少。主要港口与次要港口间的分工不明确,让“小港吃不了,大港吃不饱”的现象日益明显。

  福建省社科院严正教授认为,福建港口无法做大做强的原因有四:其一,港口结构雷同,功能重叠,竞争较激烈;其二,现代化大型深水泊位缺乏,吞吐能力弱;其三,港口与内陆腹地的公路、铁路交通不畅,海铁联运所占比重小,外省货源进出少;其四,个别企业圈占岸线后迟迟不开发,一些优良港口岸线无法得到合理有效使用。他指出,福建在港口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差异、地区利益的驱动以及资金投入的不足,沿海港口普遍存在“多、小、散、乱”的现象,极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福建的港口发展水平与该省的经济快速发展极不相称。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