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全长4880公里,是世界第六长河流。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被誉为“东方多瑙河”。
老泰缅交界山区被称为金三角,曾是世界最大的鸦片产地。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沿途大部分地区是层林密布的“无人之境”,被毒贩钻空子,利用水路运毒藏毒。
近几年,“湄公河”黄金水道上的劫船事件时有发生。劫船者大多要钱劫物,没有对船员生命造成太大威胁,但本月5日,中国十多名船员在金三角惨遭杀害。虽然真凶还不得而知,但是号称“金三角新毒王”的瑙坎被很多人视为幕后黑手。
保证湄公河上的航行安全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航行安全问题单靠一国是不行的,有关国家必须加强合作,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本报综合 策划 叶 辉
2001年6月26日,中老缅泰四国在澜沧江-湄公河的航道上实现自由通航,今年,恰是通航10周年之时。
遇难中国船员的鲜血,警示着这条 “黄金水道”的阴暗面——贩毒、抢劫行为屡禁不绝,商船船员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不力,跨国联合应急反应机制不健全,凸显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的艰难。该事件也凸显出,虽然中国与老挝、泰国、缅甸保持亲密的外交关系,但是否能在复杂的数国交界地带发挥影响力仍存疑问。
抢劫
来自云南省航务管理局的数据称,目前从事澜沧江国际航运的船舶达98艘,共473客位,年货运量达40余万吨。货运方式从件杂货运输逐步扩大到集装箱、冷藏、大件运输;开通了旅游定期航班,客运量每年近万人次。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完成累计运输量达300万吨以上,累计进出口额和边民互市贸易超过300亿元。
巨额贸易量也引来了黑手关注。
近几年来,在湄公河缅甸和老挝边境,泰国清莱府清盛镇方向,北金三角水域区不断发生快艇持枪抢劫商船事件。
资料显示,今年4月,一群武装分子跟踪了3艘商船,这些船是金三角地区一家赌场用来向中国进口产品的,一艘运输掘石切割机,两艘运输石头。武装分子劫持了船长及29名船员作为人质,将商船停在老挝波乔省班桥正对面湄公河中间,并要求赌场给30万铢的赎金,经过讨价还价,决定赎金为15万铢。
今年8月22日,云南康辉出境旅游团17名游客乘船途经湄公河水域泰国、老挝、缅甸交界地,遭遇了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抢劫。当时武装人员开着两条小船,来到船头前方堵截,7名持有冲锋枪、手枪、刀具的蒙面武装人员威胁逼停了游船,并要求船上所有人员全部下船后对船上财物实施了抢劫。
毒品
除了抢劫,还有毒品。
老挝、泰国和缅甸交界山区被称为金三角,曾经是世界最大的鸦片产地,用于制造海洛因等衍生毒品,经过多年打击逐渐萎缩。但如今,随着包括“摇头丸”在内新型毒品的兴起,该区域再次成为毒品重灾区。而且由于该地区处于多国交界处,打击难度很大,因此毒贩武装相当猖狂。
1995年5月,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州公安局正式成立了澜沧江水上公安分局,专门对江上和流域的治安和航运实施管理,从源头上堵住境外的毒品通过这条国际大通道进入中国境内。
2003年初,西双版纳水上公安分局在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配合下,在小勐拉破获了一起贩毒案,并通过该案获悉在缅泰边境的密林深处,有一座毒品加工厂在日夜加班生产毒品。根据这一情况,中缅双方制定了联手打掉这个毒品加工厂的“猎豹行动”,共缴获海洛因、鸦片等毒品400余公斤,大量的制毒器材、制毒配剂及大批武器装备,当场击毙顽抗的毒贩9名,抓获37名。
2004年,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D91”项目亚洲协调员松萨蒂先生到澜沧江考察,要求澜沧江水上公安分局在关累码头建立办公地点,由联合国资助,各国警方建立“D91”项目,互派禁毒联络官。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还提供了必需的车辆、卫星电话、电脑等设备和部分经费,对相关部门进行禁毒业务培训。
但是,贩毒分子并未停止行动。
2008年2月,中国警方在湄公河的金三角地区跟缅甸毒品走私犯发生交火。一艘大约6名走私嫌犯乘坐的船只,在接近警方巡逻艇时突然向他们开枪,3名水上警察被打伤。
当时中国水上警察的巡逻艇正在湄公河执勤。据泰国海军当局说,另一艘大约6名走私嫌犯乘坐的船只,在接近警方巡逻艇时突然向他们开枪。双方冲突持续了5分钟,有3名受伤的警察后来被送进清莱的医院。泰国海军湄公河行动司令巴戈恩认为毒贩团伙袭击警察是为了保护在河上运送的毒品。巴戈恩说:“中国警方显然是得到了运送这批毒品的内线消息,所以毒贩要设法阻止他们。”
当时在现场的澜沧江水上分局民警秦华说:“劫匪第一发子弹打在我们警灯上,当时我正在开船,我一听警灯炸了,当声音传过来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感觉到可能是打枪了。”
由于在其他国家境内,按照国际法规定,中国警察都未携带任何武器。在意识到遭受袭击后,他们只能紧急躲到船舱里侧。秦华说:“子弹穿透船体,第一个打的是我们的同事,打着他的手,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三个关节都打中了,打了一个洞。将近一分钟的时候,我才受了伤的,当时打在我的臀部,穿透了,把肠子膀胱都打中了,打穿了。另外还有一个,打着大腿,大动脉打断了。”
对策
鉴于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的安全形势,有关国家加强了联合行动,据泰国媒体7月报道,泰国、缅甸和老挝协议决定联合加强武装力量巡逻,以保护湄公河金三角水域区商船及旅游船。
报道称,湄公河区武装抢劫集团中最令人关注的是频繁活动于金三角一带的“金芽”团伙。他们经常在缅甸和老挝边境一带、金三角以北的班扬坎附近活动。团伙中每个持武器的成员均在左胸口处刻有五角星文身,他们主要是对毒品买卖活动收取保护费,每颗摇头丸的保护费大约为1-3铢。
中方也在行动。目前,中方已向老、缅、泰三方提交了《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航运突发事件处置协调应急预案》初稿,并争取尽快建立起上湄公河国际航运应急协调机制,加强对国际航运的协同管理。中方还将在今年开工建设澜沧江水上搜救应急中心工程。
2009年,云南省航务管理局完成了澜沧江国际边境河流船舶监管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待相关工程全面完成后,在昆明就可以监控、了解全省重点船舶、渡口、码头的动向。
据《东方早报》
■记者探访
罂粟种植区与外界隔绝
金三角是著名的罂粟毒品生产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该区域一直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偷渡客一般用船过境。
在泰国、缅甸、老挝的交界处,充满泥沙的红色湄公河绵延穿行,与灰黑的洛克河交汇,三个国家仅一河之隔,相互毗邻,以这里为中心,向外扩展绵延数十里的山林地带,形成闻名世界的金三角。这里的罂粟栽种历史可以上溯到150年前。
金三角地区70%在缅甸,30%地区分别属于泰国和老挝。金三角地区由于地理原因,30年前曾是世界较大的罂粟种植地,据有关统计,金三角地区最高峰时期,罂粟种植面积达到上百万亩,当时三国政府或管理上鞭长莫及,或有意默许,导致罂粟种植一度猖獗。
记者在缅甸境内采访了缅甸掸邦军的一名少校,他向记者悄悄表示,由于中缅边界很多地方只隔一条河或一片树林,进入中国相当容易,所以金三角地区的相当一部分毒品通过云南、广西进入中国销售或进一步转运,数量可能达三成。《2011中国禁毒报告》称,中国查获的毒品50%来自金三角地区,45%来自金新月地区。
泰国当地华侨介绍,经过30多年的改造,如今的情况早跟数十年前不一样了。上个世纪80年代,泰国政府开始严令禁止种植罂粟,并采取法律、经济等一系列手段加以控制,现在在金三角的泰国境内,罂粟的栽种基本绝迹。
虽然缅甸政府也表示要大力禁绝罂粟种植,罂粟种植面积也从高峰期的上百万亩下降到几十万亩。可由于缅甸国内地理环境复杂,山区较多,边境森林地区人迹罕至,形成天然屏障,使罂粟种植禁而不绝。
据泰国一位王姓华侨介绍,他有亲戚就在缅甸的这类少数民族居住的山村中,这些山村一般地处偏僻,有当地武装力量保护,不许外人进入。如果有人要来走亲戚,需要当地村民担保,并向村领导汇报。由于罂粟种植较为耗费土地,每种几年就要换一个地方,泰国侨民表示,这些村落基本都是茅草屋舍,每隔几年就会搬离居住地,开垦另外肥沃的土地继续种植。
美斯乐,位于泰国和缅甸交界的莽莽大山中的一个小镇,在这里生活的人会讲普通话和云南话,这个有1万多人的村子,大部分是当年国民党93师残部的后裔。3月27日,记者在村中见到了雷雨田“将军”,他曾参与华南地区对日本侵略者的审判,当年他也作为指挥官之一,随国民党军队进入深山。他称,这里40多年前也曾和其他金三角村落一样,种植过罂粟。后来这支武装力量解除武装,成为泰国公民。罂粟也被茶叶和咖啡取代了。
据《广州日报》
■链接
金三角贩毒“新生意经”
近几年,缅甸、老挝和泰国的毒贩渐渐发现了新的生意经。
首先是客户群依然庞大。缅甸生产的毒品,往南,经过泰国以国际贸易的名义扩散到全球;往北,中国也是一大客源地。2008年的联合国数据显示,中国有220万瘾君子,每年消费45吨海洛因。
第二,鸦片种植虽然屡遭清剿,但毒贩们开始利用化学物质生产冰毒和安非他命之类的非植物毒品。目前这类毒品已经成了亚洲市场最受追捧的“商品”,每年吸引的消费者数量直线上升。
云南社科院缅甸问题专家熊丽英称,正是因为化学毒品逐渐取代了植物毒品,所以金三角如今的毒品生产和走私变得更加隐蔽和难以对付。“这些东西在实验室就能生产出来,一旦被人发现,几个小时内就能销毁或者转移。”
同时,联合国认为吸毒者日益年轻化的趋势,是导致安非他命类化学毒品屡禁不绝的原因,这鼓励了毒贩铤而走险。很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们对罂粟颇为抵触,他们在嘲笑海洛因是“老古董”时,却愿意接受安非他命带来的快感。
最让人感到头疼的是,缉毒行动虽然在升级,毒贩的贩毒途径反而更灵活。比如,泰国政府2003年高调宣布向毒品宣战,在短时间内抓获上千名毒贩,几乎切断了缅甸通过泰国走私毒品的通道之后,金三角毒贩走私途径开始更多关注老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