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联动发展 创新优势
转身向海、港兴城旺。面向“十二五”,省党代会提出了以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为突破口,“三群”联动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加快海西建设的战略决策。连日来,围绕省党代会精神,相关部门、学者专家和港口企业等人士纷纷提议,港口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泉州港口要在加强与产业、城市的联动中,在软硬件的转变提升中,开放竞合、创新优势。
资源整合 港产城互动共荣
“对于泉州这种以港起步的城市来说,港口与产业、城市三者之间密不可分、休戚相关。”市港口管理局负责人分析,如何进一步提升港口自身的发展和对城市以及产业的带动力,应该列入全市转变提升最核心的问题和范畴,以真正实现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共荣。他认为,必须高起点制订港口发展规划,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有序的原则开发利用港口,对各个港区和作业区进行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合作关系,形成对外竞争以及带动产业城市的整体合力。
“要在天时地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人和的力量。”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湖南表示,点多面广、业态丰富是泉州港口的现状,但这种小规模的发展,既浪费包括港口在内的诸多资源,也无法体现对产业的优质服务,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下一步,建议从规模化、差异化入手,多引进专业队伍,在资源整合的理念指导下规划、建设、管理泉州港口,形成自身发展新的优势。
交通先行 完善提升集疏运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港口要发展,交通同样要走在前面。
“省党代会提出"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建设要求,市党代会明确要"构建以港口为取向的集疏运体系",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市交通委负责人表示,畅通是首要目标,要紧紧抓住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跨海大桥、机场扩建等的建设,认真破解由通到畅的瓶颈制约,创新交通发展,努力实现人便其行,车畅其道,货畅其流。同时也要科学布局,推进公路、水路、轨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共同发展和合理分工,保证港口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等重要节点的快速有效连接。
陆上的交通硬件保障走得快,水上的交通硬件则关系到是否进得来。目前,泉州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深水航道和泊位少,极大影响了通港能力。市港口管理局负责人建议,要适应航运界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适度超前建设一批大型深水泊位和港口服务设施。
“港口发展不能瞻前顾后。”泉州师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院长、市港口协会顾问欧阳钟辉表示,当前,泉州一方面要坚定发展港口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延续此前的良好势头,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提升软硬件设施。
对台合作 优势互补潜力大
隔着浅浅一水相望,闽台两地历史渊源深厚,现实发展更具优势互补协同效应。
“围头港区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石井又是郑成功的故乡,泉州没有理由不扩大对台合作。”泉州市船东协会会长、南安市轮船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天启说,作为全国首批对台小额贸易扩大开放试点口岸之一的石井港区,已开通的对台小额贸易固定航班运行良好。下一步,着眼冲刺国家一类口岸,石井港区已在抓紧规划实施3万吨至5万吨的航道和码头建设,相信将进一步便利两地直接往来。
欧阳钟辉同样认为,闽台两地的“五缘”,很多源自泉州。泉州应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推动两地港口合作。“不能因暂时的利小而不为,要看到未来广阔前景。”刘湖南表示,目前,石湖港区已开通对台海上货运直航、小额贸易专线等,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多做细致工作,多扶持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