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上海外高桥二期集装箱码头,上港集团振东分公司数十台桥吊,是沿岸线整齐站立的一列钢铁巨人。

  头顶安全帽,走到编号“115”的桥吊底部,记者低头跨进1米见方的电梯。电机“嗡嗡”作响,电梯缓缓上升,约1分钟,轻晃一下停住了。记者用力向外推开红色铁栅栏门,一步踏上桥吊吊臂下方的通道,顿感一阵轻微的眩晕:脚下只有一层布满网格的薄铁板,薄板下面便是高达45米、无遮无挡的“自由落体空间”……赶紧抬起头来,只见稍远处的江面上,两艘拖轮正使劲将一艘巨大的集装箱班轮顶向岸边泊位,激起一圈细细的白浪;再朝前看,通道尽头就是桥吊驾驶室,着一身橘红色工作服的司机倪自权,已经端坐着扣好安全带,要开工了。

  2010年,上海港力压新加坡港成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2011年,以吞吐量超3000万TEU(标准集装箱)蝉联冠军;今年上半年,又以同比3.6%的增幅继续领跑全球港口……而每一只到港的集装箱,不管装还是卸,都要经过桥吊。

  这天,记者登上高高的桥吊,走进藏在吊臂下方的驾驶室,体验了一回悬在半空当司机的辛劳。

  用眼很厉害容易变老花

  桥吊的驾驶室大约六七平方米大,是个一半玻璃一半金属拼成的盒子。

  后一半金属舱室的墙上挂着空调、对讲机等,前一半全是透明玻璃,内侧焊有几根起保护作用的铁条。这样的驾驶室自然视野极佳,抬头可看云朵,往前看得到泊位上的班轮和平静的江面,也可左顾右盼,观察正忙个不停的两个桥吊“邻居”;而分开双腿往下瞧,能透过透明地板看见正下方45米,地面上停着的数辆等待装车的集卡。

  驾驶室正中是“凹”形的操作台,倪自权坐在“凹”字中间,左右手各握着一根黑色操纵杆,两个胳膊肘后方各有10多个不同颜色的按钮和开关。

  钢缆下挂着可伸缩的长方形吊具——收缩起来,能覆盖一个20英尺集装箱的顶部,展开则刚好覆盖40英尺集装箱的顶部。吊具固定在驾驶室前方2米,工作时,司机要操纵驾驶室连同吊具一道,沿吊臂滑动到目标集装箱的正上方,然后把吊具放下去,将它四个角上的锁头同时嵌入集装箱顶部四角的锁孔中,然后闭锁、起吊。

  说来容易,但对于外行,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距45米,地面上的40英尺集装箱看起来只有食指长,而那四个角锁孔,是4个小黑点;吊具在放下去的过程中会晃动,如果集装箱在船上,船也在小幅度晃动……能“捕获”?

  有十多年经验的倪自权,操作自如。只见他先操纵驾驶室大刀阔斧前行,随后一边放下吊具,一边急促地前后移动几次,把有些摇摇晃晃的吊具一下稳住,接着便精准地盖住了集装箱顶——驾驶室内指示灯亮起,显示“确认闭锁”。

  “这没啥诀窍,做多了就有数。”记者一边把倪自权轻松笑着说的这句话“翻译”成感觉更洒脱的“无他,唯手熟尔”,一边听他讲:“从学徒到独立操作,天天练起码要练1年;从独立操作到每小时至少能装卸27箱的熟练工,又要练1年;等练成老师傅,把集装箱从船上吊起,移到岸上,再装上集卡,整个过程只要1分半钟,有的人更快。”

  不过,不管怎么“手熟”,操作时一定要精神高度集中,一分神就容易出安全事故,“装满货的重箱,一个30吨,随便蹭一下都能把班轮撞坏,或者把集卡压坏、撞翻。”

  振东分公司营运操作部作业主任王吉后来告诉记者,装卸作业对视力要求很高,公司招聘桥吊司机,要求裸眼视力必须达到1.2。“他们用眼很厉害,但很少有近视眼,反而容易得远视,最年轻的才40出头就开始老花……”

  不惧寒暑但要防“感应雷”

  采访前,记者曾猜想桥吊上的工作环境会不会很艰苦,大热天晒死人……其实这儿很不错:由于有空调,尽管室外超过36℃,室内很清凉,倪自权穿着长袖长裤的工作服,一丝汗都没有。此外,驾驶室腰部以上的玻璃,都铺贴了太阳膜。

  工作间隙,倪自权坐着稍微伸展一下四肢,拿起自带的一大杯枸杞绿茶喝了一大口,“天冷、天热,对我们都没啥影响。”

  那什么样的天气会影响桥吊作业?

  倪自权掰起手指头,“大风、打雷、大雨、大雪……”

  别看桥吊自重1370吨,但遇上大风,也会摇摆。“驾驶室跟着一起抖抖豁豁,”倪自权笑道,“一般人可能吓得不敢动,我们早习惯了,扣好安全带,一样干活。”不过,由于大风会吹得吊具四处摇摆,让司机“吊不准”,公司目前规定:码头作业区风速超过7级,可酌情暂停工作。

  打雷是个问题。因为周边比较空旷,全金属的桥吊特别“吸雷电”,容易“挨雷劈”,但对空中的吊车司机构不成威胁,“每部吊车上都有避雷针,而且驾驶室里铺着橡胶地板,司机脚上穿着绝缘鞋,又被铁架子包在当中,就像站在火线上的麻雀,安全得很。”不过王吉又说,虽然心知没危险,但眼看青色蓝色的闪电冲自己劈头盖脸打过来,也着实“惊魂”。

  雷电伤不了人,却可能伤害桥吊上的电子元件。“桥吊不怕‘直击雷’,但怕‘感应雷’,就是雷电没有直接劈中设备,但在附近形成感应电磁场,并在吊具电缆中产生感应电流,如果电流强度过大,可能会打坏继电器。以前发生过117号吊车遭雷击,结果118号被打坏的事情。”

  目前上海港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天气预报系统。据介绍,气象部门发布的各类天气信息,都会实时传送过来,由这一系统跟码头自备的风速仪等的测量结果作比对,“一旦确认恶劣天气来临,控制室会直接和桥吊沟通,指导司机根据预案防御。”

  盼上海港越来越“智能”

  有着超过30年码头作业经验的振东分公司副总经理蔡维春说,1980年他刚参加工作时,上海港还没有集装箱专用桥吊,用的是一种类似“鸭子嘴”的吊车,或用船吊作业,效率很低。大约1981年初,才有了第一部桥吊。

  与如今的“晚辈”相比,早期桥吊堪称“小娇羞”。

  “块头小”。吊车不超过50米高,吊臂高度不到40米。不过那时候集装箱船也小。后来,船越来越大,集装箱在甲板上越堆越高,桥吊也跟着长个子。现在“中号”的桥吊,吊臂高45米,整部吊车的高度超过60米。

  “力气娇”。早期桥吊使用直流电机,最大输出功率只有300千瓦左右,一次起吊超过30吨便“娇喘吁吁”。眼下绝大多数桥吊都用大功率交流电机,最大输出功率近700千瓦,一次起吊60吨也是“毛毛雨”。

  “性子羞”。早期的直流电机桥吊,因为装有碳刷等易损设备,同时缺乏负荷保护等辅助控制设备,故障率相对高,维护难度也大,“像小姑娘一样,不时‘使小性子’罢工,哪像现在的桥吊这么‘任劳任怨’!”

  振东分公司目前拥有桥吊26台,体型较小、主要用于堆场作业的轮胎吊65台,凭借这些装备,去年共处理了610万TEU。

  “可以说,我们已经把现有设备用足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每90秒装卸一个集装箱的速度也已接近吊车司机的极限。”蔡维春说。

  “继续提高生产率,还是要想办法改进吊车。”他告诉记者,洋山港目前已出现配2个吊具的桥吊,一次可起吊2个40英尺集装箱或4个20英尺集装箱,效率提高60%。“听同行说,迪拜港正在试验有3个吊具的桥吊,那就要求桥吊的最大起吊重量至少达到100吨。”

  改进吊车只是一方面,从更高层面看,提高港区“智能”是“王道”。

  “我参观过鹿特丹港、汉堡港等,人家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偌大的港区看不到几个人,港区内部集卡全部无人驾驶,桥吊也实现了半自动化,司机只要专心控制吊具锁上集装箱,别的不用管。”站在码头,看着一艘9000TEU的大型班轮缓缓靠岸,蔡维春感慨道:“上海港已经是全球集装箱第一大港,我们现在盼它能升级成世界级的‘智能大港’。”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