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工业前30年有重工业主导的特征,那么改革开放后,临港工业不但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原有分工体系,而且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区域格局。

   佟文立

  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蓝色经济”也成为各方角逐的焦点。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优良的港口数不胜数,临港工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临港工业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版图。

  虽然“蓝色经济”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很重要,但其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中国经济布局也曾一度远离海洋。那么,临港工业如何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呢?

  远离海岸线

  “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军事等诸多因素影响,工业布局曾一度远离海岸线。”东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丁四保说。

  “一五”时期的工业投资,重工业部门约占89%。其中,冶金工业占18%。其次是以军工为主的机械工业、煤炭、电力、化学、石油、森林和建材。而“一五”时期的156个项目中有70%的项目位于陕西、辽宁、黑龙江、陕西、河南、吉林6省,当时的11个沿海省(区)市中,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天津、广东和广西连一个项目都没有。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1973年,国家主管部门制订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计划”,开始利用日本和西德贷款引进大型石油化工设备和电力设备。在上世纪70年代两批引进的47个主要成套项目中,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和长江沿岸,后者主要是考虑到东北大庆原油的运输经海运与以往辽宁加工的成品油经铁路运输的便利。这一次,上海的金山石化和宝山钢铁成为中国工业化新一轮的标志性项目,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临港工业。

  改革开放盘活海岸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战略,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也对中国工业的空间布局引入了新的因素市场经济和外资。”丁四保说。

  1979年中央确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4个经济特区的建设全面展开。1984年初,中央决定开放14个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985年初到1987年底,国务院又决定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丁四保表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沿海经济进入“黄金时代”,各个沿海省份纷纷建立自己的临港工业。如果说中国工业前30年有重工业主导的特征,那么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力成本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比较优势”,以此形成的临港工业不但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原有分工体系,而且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区域格局。

  后WTO时代的沿海经济 

  “加入WTO之后,高速增长的出口导向和城市化进程反而使中国经济日益依赖必须从海上运输的原材料和能源,港口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非但大型现代化的钢铁和石油化工项目开始向沿海港口附近聚集,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也出现了在沿海港口附近建设出海基地的趋势。”丁四保说。

  2003年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选择在秦皇岛建立出海口基地,用于大型燃气轮机、大型超临界机组、百万级核电机组、联合循环余热锅炉及大型石油化工容器生产和海运。2004年,位于四川德阳关的三大发电设备集团之一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落户广州南沙。

  2004年底,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包括河北唐山曹妃甸进口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在内的《渤海湾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2005年初,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首钢搬迁方案,首钢正式落户曹妃甸。这是中国人自主设计、自己建设的位于沿海的世界上第一个产能达到1000万吨级规模的钢厂。随后鞍钢、宝钢和武钢也都选址营口、湛江和防城港建设新的钢铁基地。

  随着东部临港工业反战到一定阶段,产业转型成为必然,东部沿海地区的曾经所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也出现了继续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0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除环渤海(包括河北沿海发展带、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优化开发区域外,重点开发区域中的以连云港和日照为中心的东陇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地区,都提出了建设临港产业基地和集群以及沿海重化工业产业带。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