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5平方公里起步,发展到如今辖区面积251平方公里,今天的大连保税区,已成长为全国行政管辖面积最大的保税区。与此同时,申办出口加工区、实施区港联动、大窑湾保税港区获批、汽车整车梦“圆梦”、推进从单纯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转变,大连保税区始终占据着大连乃至东北对外开放的制高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今天的保税区,不仅将“境内关外”政策辐射到大窑湾港,更通过以保税港区为龙头、以沿海经济带其他区域为节点的保税物流网络,建立起涵盖空中、海上、陆地、地下,辐射整个东北地区的疏运体系。大连保税区,真正成为了“世界的保税区”。

繁忙的大窑湾港区。

探索篇

大胆尝试完善保税功能,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1992年5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保税区,10月17日,通过海关总署的验收。保税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勇于冲破传统束缚,大胆尝试发展专业市场,保税功能初步展现,使区内成为进口商品看样订货和发现国际市场价格、技术等的信息中心,成为保税区与世界经济接轨,开展国际贸易的“试验田”。正是在独特政策功能的保障下,大连保税区平稳度过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产业更趋成熟,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所谓“一体”,即在功能开发上,以引进生产加工型企业为主体,同时以市场和仓储物流为“两翼”,通过企业与市场、仓储与物流的相互支持和优势发挥,实现保税区的快速发展。

探索推动了开放的步伐。 2000年,大连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全国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试点之一,从此,保税区政策功能进一步完善,使保税区加工业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批项目接踵而至,而在对外开放方面,大连保税区继续走在东北地区前列。

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大沿海开发开放的大潮已经席卷大地,面对着双重机遇,保税区探索、提出并开始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一年后,区港联动顺利实现,大连保税物流园区正式获得国家批准,并封关运作,成为对外开放的引擎;2006年8月31日,保税港区成功申办,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其也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实现封关运作的保税港区。在开放与探索的相互作用下,大连保税区逐步成为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在大连乃至东北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

建区以来,大连保税区经济以年平均增长30.6%的速度迅猛发展。如今的大窑湾畔,厂房、塔吊、储罐高耸林立俯瞰大洋,大连保税区直线上升的各项经济指标,犹如不断隆起的高山,成为了大连经济发展新的,也是越来越重要的增长极。

隆起的海岸,铸就的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城”。目前,大连保税区共吸引5100余家企业前来投资,其中,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16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达60亿美元,自营出口189亿美元,其经济总量和运作水平,稳居全国保税区前列。

数字是奇迹的最好诠释者:截至2011年末,大连保税区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6亿元、工业总产值926亿元、市场交易额6541亿元、实际使用外资60亿美元、自营出口189亿美元、货运总量更高达22310万吨。

转型篇

从单纯的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转变

如果说20年前的大连保税区,还是以特殊功能起步的单纯的政策功能区,那么如今的大连保税区,则走上了一条实体产业立区、实体产业兴区的发展之路——这就是大连保税区提出的 “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转型发展”战略。回首大连保税区的发展历程,在全国众多保税区中,大连保税区成立时间不是最长的、政策功能区的面积不是最大的、各项指标数不是最高的,却无疑是众多保税区中政策功能最为完备的、转型发展最早的、核心产业最突出的。究其根源,来自于保税区人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来自于保税区党工委、管委会总揽全局、深思熟虑、综合判断的战略思维。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出现不利因素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大连保税区作为东北地区改革开放的龙头,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制高点,早已经在尝试和探索应对之策:以“产业立区”为思想,呈现“产业兴区”的大好局面,为全国保税区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成为大连保税区面对世界、面向未来交出的答案。

“抢抓机遇”——无论是实施区港联动、保税港获批,到“圆梦”汽车整车项目,保税区几乎每一次重大发展机遇,都是主动“抢”来的;“变”则是主动求变——在国家汽车产业严格控制的大环境下,保税区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政策功能优势、产业优势和后发优势,从零起步发展汽车产业,快速实现关键时期的关键转身;而“快”更直接体现了保税区超常发展的区域特点——1年时间填海造地形成面积相当于原来 3个保税区起步区,100天完成“区港联动”的批准、建设、国家验收全过程,3年多时间引进奇瑞、曙光、东风日产3个汽车整车项目和零部件企业上百家……在开放与探索的双轮驱动下,保税区经济发展成果显著。截至去年年末,大连保税区区内企业4800余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600余家。累计实现市场交易额6541亿元,实际使用外资60亿美元,自营出口189亿美元,货运总量更高达22310万吨。在全国保税区中,大连保税区的货运总量排名第一、实际利用外资排名第二,其他指标也均名列前茅。 2011年,保税区实现外贸出口35.5亿美元,按照商务部公布的出口核算统计办法,该区自营出口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拉动地区生产总值3.7个百分点。

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保税区积极调整战略思路,提出紧紧围绕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依托大连保税区的区位、港口和政策功能优势,全面实施横向拓展、纵向提升、产业集聚、功能升级战略,首次明确提出 “实现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转型发展”的思路。

2010年4月,大连市委、市政府实施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将大连保税区作为全市三大组团之一,又将二十里堡和亮甲店两个街道划归保税区管理,使其行政面积扩大到251.3平方公里,这都给大连保税区“产业兴区”,吸纳重大产业项目入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纵览全市,大连拥有百余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了汽车核心零部件的配套产业体系。全市拥有50余家汽车4S店、数百家汽车及零部件贸易企业和近百家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企业,形成了以进口汽车交易为龙头的包括银行、保险、担保、运输、仓储、维修、报关、报验等产业链,在东北地区颇具规模和影响,这给保税区的实体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圆梦篇

形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能源产业两大产业集群,构筑起“一城、一港、一个核心功能区”的战略目标

大连保税区“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一是经济实力跨越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进入千亿区市行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大关。二是汽车物流城初具规模。年产各种汽车整车达到100万辆,区域城市化率达到60%,常住人口规模达到 20万,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汽车生产、销售、出口基地。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汽车产业产值和油品产业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市场交易额、物流企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200亿元和200亿元,都市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四是社会民生极大改善。实现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各险种覆盖率和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以上,教育水平达到全市中等程度,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五是区域环境优美宜居。区域绿化率达到45%以上,生活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综合能耗、用水量比“十一五”期末下降20%,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生态宜居新城区。

如今的保税区,已经形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能源产业两大产业集群,构筑起“一城、一港、一个核心功能区”的战略目标。面向未来,保税区人不仅有勇气,更有底气。

在整车项目的带动下,汽车物流、展示、销售、维修等产业链得以迅速延伸和壮大。据介绍,大连保税区整车项目全面达产后,产能约85万辆,产值约2000亿元人民币,将带动1.5万人就业,同时带动约30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入驻。保税区汽车产业将以建设国家级汽车整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出口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为发展目标,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辽宁省最大的汽车产业区;用20年左右时间,建成东北三省最大的汽车产业区。

能源产业也加大发展力度。在空中俯瞰大孤山半岛的大连能源港区,只见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LNG、粮食、矿石等45个专用码头泊位依次排开,其中有全国最大的粮食外贸出口港、我国北方最大的油港,以及东北地区最大的矿石储运基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储备基地已悄然在这里崛起。目前,这里在建和建成的油品储量已经超过2000万立方米。到“十二五”末,大连能源港区将实现年营业额2000亿元,增值税超过百亿元,成为中国最大、世界上有影响的、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绿色能源港。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