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间的“龙虎斗”一直在上演。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与地方有关部门开始尝试推行港口资源整合,目前,福建、广西、浙江等省区已在部分区域打破行政区划,探索实行跨区域港口管理模式。其中不乏成功者,也有受挫者。

  中国港口整合犹如一场复杂的博弈,牵扯到港口资源效益和利益再分配等诸多因素。一些地区的港口本身都是各地的“肥缺”,利益驱动心理较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使港口整合在事、责、权、利方面遇到的阻力也各不相同,港口整合非常困难,即使整合了,也是貌合神离。

  就目前的港口整合来看,如果只是港口资源统筹安排,由港口集团对内部进行统一管理,而不打破行政管辖权,整合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些;如果波及原有利益,打破行政区划,港口整合就变得艰难起来。

  厦门国资委旗下码头资源整合三年前就已提出,但因牵扯各码头利益再分配问题,一直鲜有动作。

  随着厦门港务一纸公告的发布,厦门国资委旗下码头资源整合大幕正式拉开。此次整合涉及厦门港务、厦门国贸、象屿物流、新世界港口等多家上市公司,也标志着厦门港口业喊了三年之久的港口整合正式拉开序幕。厦门港口整合获得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厦门市《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今年要“加快重大平台建设,突出核心区建设,发挥厦门港整合后的优势,实行同港同策”。就在公告发布的前一周,在厦门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厦门市国资委提出了2013年工作重点,其中包括“力争在国有港口码头、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国有混凝土企业等方面的重组整合上有新的进展”。

  港务集团控股码头

  2月26日,厦门港务、厦门国贸和象屿股份三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披露,厦门国资委旗下码头资源整合方案为:象屿物流、港务物流(厦门港务控股子公司)、国际港务、新世界港口、厦门国贸和宝达投资作为股东,先分别以其持有的海天码头、象屿新创建码头、国贸码头、海沧港务4家公司的股权,通过合并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成立后原来的4家被合并公司将注销。与此同时,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港务集团)、国际港务和新世界港口还以其他股权、资产或现金进行同步出资。最后,合资公司成立后30日内,将收购剩余码头的股权,从而完成港口码头资源的全部整合。

  该方案除涉及3家A股上市公司外,还与2家港股———国际港务和新创建集团有关联。国际港务是合资公司最大的股东,占合资公司52.90%的股权。公开资料显示,国际港务的主要股东是港务集团,港务集团持有国际港务62.46%股权,而港务集团是国有独资企业。也就是说,国际港务的实际控制人是厦门国资委,而象屿物流、厦门国贸、厦门港务3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厦门国资委。

  公告显示,合资公司暂名为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共有7家股东,分别是国际港务、港务集团、新世界港口、象屿物流、厦门国贸、宝达投资和港务物流,持股比例分别为52.90%、14.79%、13.80%、8.53%、7.82%、1.61%和0.55%。此次出资资产评估值共约70.17亿元,其中,折入注册资本24.37亿元;折入资本公积金45.80亿元。合资公司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其中,国际港务5名;新世界港口2名;象屿物流1名;厦门国贸委1名。董事会设董事长1名,副董事长1名。董事长由国际港务委派的董事担任,副董事长由新世界港口委派的董事担任。据厦门国贸的有关人士介绍,合资公司仍需得到商务部的批文后才能设立,所以其注册时间仍无法确定。

  此次港口整合在三年前就已提出,因牵扯到各码头的利益再分配问题,一直鲜有动作。去年,港务集团总经理陈鼎瑜表示:“2011年以来,厦门市国资委主导对厦门港的集装箱码头进行资源整合,整合完成后,其中由港务集团为主经营的合资公司将占据码头资源和市场份额的70%以上,将形成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新格局。”今年初,厦门港口整合正式迈出大步。

  25个码头抱拳合一

  据3家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本次整合涉及厦门港东渡港区5—16号泊位、东渡港区20—21号泊位、海沧港区1—6号泊位、海沧港区18—19号泊位以及嵩屿港区1—3号泊位,合计25个集装箱码头泊位。

  业内人士指出,厦门港口整合一直以来光打雷不下雨,主要是由于其与地方经济利益的牵扯。仅就此次整合涉及的东渡港区而言,其港区码头包括象屿新创建码头、海天码头、现代码头等多家码头,投资主体非常复杂。据象屿新创建码头的工作人员透露:“当年建码头时,政府招商引资,本地国企、港台资本都有投资在其中。”如象屿新创建码头由国企象屿集团和港商新世界港口合资成立;海天码头的控股方是港务物流和国际港务;现代码头则是由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与象屿集团共同出资建设;马士基与达飞轮船不久前亦分别投资建立了码头,由此引发的结果是,港区陷入价格战的泥沼。象屿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一名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港口资源在全省最丰富,但十分分散,功能相似,导致内部恶性竞争。

  据悉,为了抢业务,码头间展开了“白刃战”,有的企业为挤垮竞争对手会接亏本生意。“最厉害时,上海一笔集装箱服务费用为800多元,这边只需200多元。”

  “厦门港口这些年的吞吐量增长是缓慢的,这与其同质化结构和价格混乱的局面不无关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雯说,同时厦门港还面临泉州港和漳州港的竞争威胁。据记者了解,厦门港务的码头业务包括东渡港区1—4号泊位,其内贸集装箱业务与泉州港存在竞争,散杂货业务与漳州港存在竞争。

  目前,厦门市正着力打造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力争到2020年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和框架基本完成。根据规划,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将努力建成功能完善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国际一流的邮轮母港、对台航运的先行区和主通道、高端航运服务要素集聚区,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引领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实现上述目标,厦门市制定了分阶段目标:到2015年,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1000万TEU。到2020年,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和框架基本形成,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1500万TEU。但从目前厦门港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来看,要实现2015年的目标依旧任重道远。

  对于本次整合的意义,3家上市公司在公告中提及“有利于合理使用码头资源,优化功能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服务境内外客户;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通过规模化运作,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使客户和社会受益,吸引更多的航运要素集聚到厦门港,从而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一业内人士表示,厦门集装箱码头业务的整合,能使厦门港的对外竞争力提高,原先属于不同公司控股的码头好比分散的“手指”,现在也能握成了一个“拳头”。

  腹地布局的扩展

  但对厦门港口来说,港口整合仅是发展迈出的第一步。

  作为对台开放的最前沿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推动海西经济快速发展,近几年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厦门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也因此加快,厦门口岸进出口量持续增长,厦门港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被国家确立为沿海主枢纽港和8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去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为720万TEU,增幅居全国前四名。但排名靠前的港口几乎都超千万TEU,如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为3252.9万TEU,天津港为1230万TEU。对于想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厦门而言,720万TEU的集装箱吞吐量并不大。

  对于厦门港吞吐量落后的原因,福建一位港口人士认为,不仅仅是由于其内部利益纷争,更核心的应该是厦门的腹地并不大。“对于厦门而言,一个闽南经济带的腹地,显然不够支撑,况且边上还有泉州港、漳州港等与其竞争。”

  目前,厦门腹地的扩展布局也已悄然展开。

  福建由于境内多丘陵、河谷,与内陆省份主要靠铁路运输,这对港口的经济辐射带来不利影响。虽然与其他沿海城市的港口比起来,福建港口的运输价格有优势,但很多货主仍倾向于选择上海港等沿海港口。

  为了增加货运、增大经济腹地,厦门积极与各内陆省份谋划“无水港”建设。近年来,厦门港先后开通了至福建永安、三明、邵武,江西鹰潭、永州、醴陵、南昌等地的海铁联运班列。厦门港海铁联运的范围已覆盖福建、江西全境,湖南的腹地拓展也打开了新局面,并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厦门港口还有一个特殊的优势,被定为对台直航的先行区和主通道。据了解,两岸“三通”后,厦门和台湾两岸海上运输航程缩短到原先的1/3,大大降低了外贸进出口企业的运输成本,厦门可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优势来扩大邻近及相关省份的货源,提升其港口经济。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