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10日讯(记者 陈励)继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记录之后,“蛟龙”号于6月10日再次在母船“向阳红09”船的搭载下开赴南海、东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进行首次试验性应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和其他相关领导参加了“蛟龙”号出征的欢送仪式。

  记者了解到,本次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的中国大洋31航次是“蛟龙”号开展试验性应用的首个航次,航次分三个航段实施。第一航段在南海进行长基线定位系统的功能试验,并开展深海科学研究;第二航段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重点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址取样、海底摄像和海底沉积物剂量反应试验等;第三航段在西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申请区,利用照相、摄像、声学地形测量等手段进行近底测量和取样,并获取海山区环境参数。据悉,本次“蛟龙”号深海科考将历时103天,将于今年9月20日返抵江阴。

  据介绍,本次试验性应用海试除潜航员外,将安排科学家参与下潜,目前已有14名科学家通过考核,将有8名科学家在6月到8月登“向阳红09”船参与下潜工作,其中包括数名女科学家。出于安全考虑,本航次每次下潜基本配置将是2名潜航员搭载1名科学家,科学家的主要任务是水下观测,协助潜航员完成近底作业。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海试总指挥刘峰介绍说,这次海试难度毫不逊于去年7000米海试,甚至比去年海试的任务更为艰巨。今年航次时间长,任务重,将不仅将进行103天的工作,而且将突破以往以深潜驾驶为主的试验而开始转战数个海域进行具体科学考察工作,首次将携带“乘客”——经过短期集训的科学家进行下潜。刘峰介绍说,对科学家的培训主要集中于代行驾驶工作,熟悉操作规程等安全性训练。此外,刘峰还表示,对本次海试考验最大的是天气,本次海试时间是6月到9月,是南海的台风高发季节,在西北太平洋的西风带地区也存在着天气不佳的问题,为此,国家海洋局准备了102条应急预案,防备任何可能的情况出现。

  据悉,本次试验性应用海试是中国载人深潜工作新的起点,将极大的提升“蛟龙”号深潜器的实用性,并将为未来根据科学考察需要改进“蛟龙”号的性能提供实际依据。本航次将安排20次基本下潜,同时还将有8次预备下潜将酌情展开或取消。记者了解到,在本次在南海的海试中,“蛟龙”号将依据我国南海深度的研究计划,将通过科学作业任务,了解海底环境,并开展海底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为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做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具体依据,此外,“蛟龙”号还将与长基线定位系统进行首次联合试验,验证我国长基线定位系统的水下定位能力。

  据介绍,尽管“蛟龙”号已为进军深海大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蛟龙”号常态化业务运行的条件仍不具备,主要体现在:为“蛟龙”号等身还高技术装备提供维护保障的国家深海基地还处于设计阶段,为“蛟龙”号量身定做的工作母船尚未建造,“蛟龙”号国产化率仍有待提高,“蛟龙”号水下作业工具包尚待进一步开发,支撑“蛟龙”号应用的专业化潜航员和操作维护队伍尚不健全,面向全国开放、共享的装备应用管理机制尚待建立等。但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海洋局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已完成“蛟龙”号从海试向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据介绍,“蛟龙”号新母船将于明年开始动工,预计将在两到三年内投入运行。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