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21日讯(记者 李睿)6月2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连续四天四次下潜南海冷泉区,这也是“蛟龙”号第56次下潜。至记者发稿时,“蛟龙”号已完成各相关下潜作业任务,并成功浮出水面。而来自同济大学的科学家杨群慧成为首位搭载“蛟龙”号下潜的女性科学家,并在作业区开展了海底流体和石笋状海绵的取样工作。

  “蛟龙”号这次下潜由来自国家深海基地和中科院的潜航员唐嘉陵、张东升和来自同济大学的杨群慧共同作业。经过约6小时的水下作业,“蛟龙”号于16点53分回收至母航甲板,完成了海底测绘和高清视频记录任务,并成功在冷泉区采集两份水样。

  “蛟龙”号连续四天的四次下潜刷新了连续下潜纪录,表明我国载人潜水器性能稳定,并初步具备了连续下潜作业的能力。同时,也离不开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随着驾驶员操作的熟练,未来有可能实现一名潜航员配两名科学家共同下潜作业,探索神秘的海洋。

  根据近几次下潜观察到的初步现象表明,这是一块海底生物地球化学活动十分活跃的极端环境区域,而且很有可能这些表现在海底生物地球化学活动是由海底之下的能量供应控制的,对这些现象的深入研究,不仅利于推动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而且对我国南海的新能源和新型生物资源的获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