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板 芭蕾 蛟龙 取样器 舞台

  ■本报特派记者 汪涛
  “在甲板上作业的难度丝毫不亚于芭蕾舞表演的难度。”在前不久开展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箱式取样器测试作业现场,国家海洋局深海中心主任、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刘峰对记者说,“这好比芭蕾舞者足尖上的艺术,在方寸之间体现出舞者娴熟的技巧、稳定的心态以及临场发挥的能力。科考队员除了要忍受甲板剧烈摇晃外,还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迅速作出各种准确判断,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是致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勇气、技巧、心态和智慧绝不亚于芭蕾舞者。”

“舞台”狭小 作业区仅有50平方米

  据“向阳红09”船船长陈存本介绍,停放“蛟龙”号的后甲板区总面积约为50平方米。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除了“蛟龙”号,还停放着潜水器布放回收装置以及其他吊装设备,同时还有各种科学调查设备。在科学试验作业时,后甲板上仅剩一条可供一人行走的通道。
  就是在这样有限的条件和空间下,科考队员相继进行了信标投放、重力柱取样和箱式取样器测试等前期的设备测试工作。记者看到,甲板上的设备被队员用尼龙绳固定住,整齐地摆放着。整个作业过程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船员与科学家相互配合,工作默契。

海况复杂 甲板作业难度系数高

  如果给海上作业难度系数打分的话,一定是高分。按照规定,布放“蛟龙”号最高为3级海况,回收最高为4级海况,而其他常规试验和作业对海况条件的要求可稍微放宽。
  大海上很少有风平浪静的时候,在甲板上进行作业时,队员们要克服海风和海浪带来的不利影响。他们不仅要有“立地生根”的功夫,还要有“察风辨向”的本领。尤其在吊装设备的过程中,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船身和吊索的晃动会导致吊装设备的摇晃,这在有限的后甲板空间里是十分危险的。这时就必须在吊装物品上绑上牵引绳,由牵引的队员控制方向。
  每次甲板作业,现场都能看到刘峰、胡震、李向阳等现场指挥部负责人的身影。用他们的话讲:“必须确保作业万无一失。”

“飘在云端” 海洋作业不确定因素多

  提起重力取样器测试,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略有遗憾。数名队员冒着大雨,在四五级海况的恶劣环境下连续作业了四五个小时,重力取样器却没能采集到海底沉积物样品。虽然这对于海洋科学家来说是常有的事情。
  “海洋作业与陆地作业完全不同。陆地作业可以‘脚踏实地’,而海洋作业就好比‘飘在云端’一样。”在重力取样器测试后的第二天早上,参与测试的地球化学专家杨群慧对记者说,“海上作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抛开复杂的海况不说,作业设备、空间、人员经验等都有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前期的设备测试就显得十分重要。”
  周怀阳表示,通过设备的测试提高了队员在恶劣海况条件下进行科考作业的操作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暴露出了问题。这些都为下一步开展的科学试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