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以港口谋求优势深耕蓝色经济

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此后两年多,蓝色经济从序曲奏响一首首激昂的进行曲,交响回荡。一路向西,再向西。作为青岛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主阵地,西海岸新区面貌正日新月异。在大青岛这张巨大的“蓝图”上,西海岸新区如何谋篇布局?西海岸的美好愿景又是怎样的?正如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大勇说,蓝色经济、港口和临港产业是核心要素。

港口催生三个千亿集群

在张大勇看来,蓝色经济的核心要素是港口和临港产业。

他介绍说,2012年,以前湾港、董家口港为主体的青岛港是我国五大外贸口岸之一,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4亿吨和1400万标箱 。港口裂变带动产业聚变、城市拓展。

西海岸新区临港产业催生出家电电子、机械制造、能源和石油化工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董家口船舶海工基地、光谷海洋科技城、明月蓝色海洋生物产业园等一批海洋特色园区,带动形成了5300亿元的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的36%。

从“蛟龙”深潜到“科学”远行

海洋经济要增加附加值,取决于科技的高度和涉蓝的广度。西海岸在蓝色经济深耕蓝色方面,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张大勇说,在我国海洋经济走向深蓝、走向高端的进程中,中国首艘深海铺管船“海洋石油201”去年在西海岸交付使用,代表中国走向深海油气新阶段;国家深潜基地在青岛建设,中国深海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交付使用,完成7000米级海试的“蛟龙”号将常驻青岛;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在青岛交付使用,增强了我国走向极地、走向世界大洋的能力。

青岛海西湾船舶工业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全部建成后,将形成造船能力668万载重吨,海洋工程钢材加工能力5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700亿元。西海岸新区已成为青岛蓝色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

一核、两港、五区、一带

“秉持‘陆海统筹、城乡统筹、全域统筹’,着眼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青岛西海岸新区以重点经济功能区建设带动区域发展,构筑‘一核、两港、五区、一带’的总体发展格局。”对于西海岸新区的总体发展格局,张大勇提出了最新的“一核、两港、五区、一带”的理念。

所谓“一核”,就是中央商务区,以高端商务、科技创智、会展旅游为主导,打造东北亚国际金融、航运与数据中心,建设创新高效、低碳生态的智慧新城。“两港”指的是前湾港和董家口港。依托两大港口推进产业聚变、城市拓展,将航运服务业与临港工业、城市发展有机融合,促进高端要素集聚,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五区”中的国家级前湾保税港区,在两港均有布局,叠加口岸功能与保税功能,国家已批准汽车整车进口保税业务,并正在向自贸区试验区挺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着眼蓝色、高端、新兴,引领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海洋经济转型发展,建有中德生态园,中日、中韩创新产业园,国际旅游度假区,国际生态智慧城,全方位打造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新区中心区,整合两处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规划建设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灵山湾旅游度假区,陆海统筹打造蓝色新城;董家口经济区,港区设计泊位112个、年吞吐能力3.7亿吨,规划了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区、中国北方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以此打造现代化新港城;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新型城镇化为驱动,突出蓝莓、茶叶、食用菌等高效、生态、特色农业,建设极富魅力的现代农业功能区。

“一带”则是指离岸综合开发示范带。依托海洋牧场、海上休闲旅游、深水养殖、海岛开发等产业,建设近海立体式综合开发示范带。发展人工鱼礁、游艇、深水网箱 、海上风电场,建设海洋能源利用综合平台。

记者 杨冰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