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了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作为我国内地首个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筹备进展一直为各方关注。国务院召开两次常务会议,商讨部署改革事宜。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意味着上海自贸区的改革进入实施阶段。8月16日讨论通过,为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域内暂停实施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这意味着国务院寻求在即将推出的上海自贸区领域里实行部分法律豁免。这表明,尽管在国内存在诸多争议,国务院仍将强力推动上海自贸区的出台,使之成为新政府治下的改革突破口。

毋庸讳言,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意义重大,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一般的自贸区不同,更重要的是“试验”两字,涉及服务业开放、取消行政审批、金融和税收等事项都可以先行先试。某种意义上说,上海自贸区悄悄地变成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这实际上是将上海自贸区变成国家战略。

其实,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以“特区”形式进行试点曾是中国的经验之一。当初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就曾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深圳特区的重要经验和特殊地位就是全国人大曾经向深圳给予特殊的授权,深圳市可以单独立法。因此,有人提出,上海自贸区目前所面临的做法,实际上有深圳特区的实践先例可循。

用专家的话说,国务院领导想找出几个改革突破口的愿望非常强烈,新型城镇化、简政放权的市场化改革、上海自贸区等都属此列。从国务院角度来看,好的政策突破最好是既推动改革,又推动经济增长。不过,从政策操作来看,选择上海自贸区这样的领域来寻求改革突破,在实际操作上会耗费很大的行政资源,也会分散政府的决策注意力,很可能演变成在法律领域的“扯皮”格局。

另外,对中国金融甚至整个中国市场来说,未来最大的改革挑战是人民币问题——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资本账开放再向前进等。如果希望上海自贸区成为上述关键改革的“试验田”、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试水”,这显然不太现实。这些都是上海自贸区寻求特殊金融特区地位时要面对的问题。

当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批准设立,会出台怎样的优惠政策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重要的是体现开放式的安排。自贸区的概念应该是限制比较少、实行关税安排,外商在这个地区可以随意登记、落户、开办企业,金融业也可以在这里超越目前国内限制,开展一些创新业务,这些安排本身对搞活经济就有一定的支持作用。自由贸易区就是一个试验区,对全国的开放起到带动作用。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推进势将步履维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正式设立,意味着中国改革又前进了一大步。不过,这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布满荆棘。新的形势下,上海自贸区应该实行对外贸易一体化的政策,既对外开放,同时对内也要开放。既要灵活并且适应现在形势的需要,同时又把外需投资和贸易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片坦途。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