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合龙贯通南北 百年海港华丽转型

隧通大连 湾区崛起 聚焦城市新格局主题报道(六)

大连,因港而生

从东海头一路向北,这条绵长的海岸线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守护着大连,大连港如龙头傲然于海,龙尾是曾经的散粮码头,吞吐之间,城市发轫于此。转眼几番寒暑,长龙与北方明珠一道,迎接振兴与腾飞。海岸拥抱的,不只是忙碌航道,钻石海湾的诞生给这里增添了新的意义,一湾两岸因此而繁华。如今,一条海底隧道期待连接南北两岸,这意味着这条长龙的首尾合龙贯通,钻石海湾因此盘活,开启了这条海岸线的新时代。

新时代,海边长龙正在华丽转型。转型的过程,也是大连港创新、升级的过程,南岸,百年港口转型为国际邮轮码头;北岸,百年粮仓成为人民安居乐业之所。未来,大连港更将为大连这座城市沟通天下,启航未来。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代炜

城市原点 开启海港生活

“大连不离港”,大连人也同样离不开海,滨海生活是大连人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生活方式,拥有难以磨灭的生活印记和气息,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大连人去寻找海,亲近海。

刘军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祖孙四代都在大连港工作,这个下午,他坐在十五库三楼靠海的露台。曾经,这里是亚洲最大的仓库,它所代表的,是横空出世的大连港立足东北、沟通全国、辐射东北亚的底蕴。

大连港,上世纪的外贸第一港

大连港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1899年,沙俄发布设立自由港达力尼敕令,始建大连商港,大连的城市历史也由此开端。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大连港。1945年,苏军接管,1951年,苏军将大连港正式移交给中国政府。背靠东北重工业基地,上世纪70至80年代,大连港成为我国第二大港,外贸第一港。

小时候,刘军常听父亲讲过去的事,太爷爷从山东闯到大连,为了生计在当时日本人经营的码头上做苦力,每天干10多个小时,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把头的鞭打脚踢。太爷爷养了三个儿子,刘军的爷爷排行第三,全家住在“红房子”。那“红房子”实际上就是中国工人的集中营,四周是高墙与铁丝网,环境十分恶劣。某一天,太爷爷和许多中国工人一样,突然失踪,再也没有回来。为了活下去,刘军的三个爷爷在十几岁的年纪又进了码头,干起了苦力。1926年,甘井子码头建成,二爷爷过海到了老甘井子。虽然只隔了一个海湾,但繁重的劳作与不便的交通,让一家人离多聚少。

祖辈们相信“大连不离港”

新中国成立后,刘军的爷爷奶奶离开了红房子,住进了原来日本人住的小洋楼,爸爸、姑姑相继出生、长大。上世纪七十年代,爸爸和姑姑又相继走进了大连港,开始了与父辈们不一样的码头生活。刘军听老辈儿都说,只要在大连港工作那算是端上了铁饭碗。当时大连港在咱大连市属于最大的一个企业,工资收入也是相对比较高的,上班儿,穿上工装,那叫一个展扬。

刘军一上大学,快要退休的爸爸就为他“安排”好了人生:毕业了,还要到大连港找工作。刘军还记得爸爸说的话:大连不离港,只要这湾海还在,你就有饭吃。上世纪90年代,刘军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他们家的第四代海港人。不过,当时受港口设施老化、东北腹地经济萎缩等因素影响,大连港正经历改革转型的阵痛,也在为再次腾飞积聚力量。那时候,刘军二爷爷家的哥哥也进了已改称甘井子港务公司的老甘井子码头。1983年,第一艘满载16000余吨的豆粕船在那里启航,在港口的背后,汇聚天下之粮的大粮仓巍然耸立,刘军的哥哥就在粮仓里工作。

华丽转身 助推城市转型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大连老港区搬迁改造,不仅使得大连港集团在新的“一岛三湾”实现跨越式发展,也使得老甘井子码头地块赢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若干决定》,明确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2004年,全国最大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年,国务院批准的大连港和保税区“区港联动”的试点区域——大连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运作。也是那一年,大连港集团吞吐量首破一亿吨,集装箱量突破200万标准箱。那时,刘军与二爷家的哥哥常常通电话,畅想即将到来的美好时代。

大连港搬迁改造,旧地块焕发新活力

2005年,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大连老港区开始搬迁改造,以建设东港核心商务区。老港区毕竟是老了,处在城市的包围中,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更难以承担东北亚航运中心的重任。甘井子作业区的散粮集散功能逐渐由甘井子向大窑湾转移,刘军又跟二爷家的哥哥通了电话,两个人在电话里哽咽,都要搬走了,舍不得。但是他们也清楚,老港口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这里要建设钻石海湾,老港口要以新的方式,为这座城市的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大连港集团北迁后迎来新发展

从2005年开始,大连港的各大主营业务陆续向北迁移,主战场也从老港区转向了大孤山半岛、大连湾、大窑湾、鲇鱼湾的“一岛三湾”。就在这一年,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刘军也进入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为公司H股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做最后的冲刺。2006年,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H股股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同一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将大连港定位于环渤海港口群体中的主要港口,并批准设立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同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包括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花园口工业园区在内的“五点一线”战略构想。还是在这一年,大连港集团成为长兴岛港区开发经营主体,战场再次北移。这一年,大连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2亿吨,再次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随后的时间里,大连港集团以全新的模式开始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大连港集团成为锦州港第二大股东,参与建设的长春内陆港已经启动运营,实现了海港功能向内陆腹地的延伸。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港集团加快沿海布局的进程,刘军和同事们开始了新的工作,迎接大连港A股在上交所成功挂牌上市。作为国内首家同时拥有A+H双融资平台的港口类上市公司,大连港集团实现由地区性的港口经营人向区域性港口经营人的转变,由港口码头建设运营商向港口资源开发运营商的转变。

隧道贯通 将改变城市格局

海底隧道贯通带来的远不仅是大连港首尾合龙的象征意义,它必将改变城市格局,并催生新的城市核心。

刘军越来越忙了,但就算再忙,一有空刘军也要回老港口看看。就像现在,他坐在露台之上,眼望着熟悉的塔吊心生感慨。虽然还时常感觉不舍,但他也知道,钻石海湾会给这片海带来新的活力,而转型之后的大连港正以创新的模式为大连打造新的城市核心。

老粮仓腹地成为新的安居之所

刘军对这里的一切如数家珍,比如那四个建于1899年、具有百年历史积淀的凸堤码头,不仅是珍贵的工业遗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凸堤形式码头,未来必将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地标。

刘军二爷家的哥哥也换了工种,从粮仓的管理员变成了工程的管理者。“他能回到老码头工作可高兴了,就跟回到家一样。”刘军说。刘军的哥哥老是鼓动刘军搬家:“你也搬到这来得了,老粮仓建的地方,那可是宝地,向阳坡,背山面海,坐北朝南,夏凉冬暖,咱两家这不又能团聚了吗。”

大连港就像这座城市的源泉,无论何时,都会找到为城市贡献力量的方法。南岸,老港区为新的商务CBD的发展腾出了大片土地,老港口转型成为国际邮轮码头,为城市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助力。而北岸,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甘井子作业区,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又将转身成为大连人安居乐业之所。

“一湾两岸”的璀璨夜景不再是梦想

按照规划,老甘井子所处的钻石海湾北岸将承担起更高端的城市金融商务与生活娱乐休闲功能。但这里不会抹去原来的风景与繁华,而是用一片新的城市综合体,与大连市老城区隔海相望,相辅相成。

未来隧道的贯通所带来的,当然不仅是大连港首尾合龙的象征意义,它将改变城市格局,让“一湾两岸”规划的实现成为可能,并催生新的城市核心。“那里将是大连未来最炙手可热的地方。”正如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部长苏敬勤教授所分析的那样:海底隧道的修建将减少物流成本、使交通便捷,而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与交通息息相关。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