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进行船载文物挖掘。

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挖与现场保护主工作船——“满洋2004”号工程船缓缓驶离宁波北仑白峰码头,开往象山北渔山岛海域,正式拉开了2014年度“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工作的序幕。

在沉寂了近两年之后,这艘160多年前的沉船,再次映入人们眼帘。“小白礁Ⅰ号”是一艘从宁波港始发的木质商贸运输船,下沉于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埋藏在水下约24米的幽深海底。沉船遗址位于象山县石浦港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海域。

沉船在2008年度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堪称继“南海Ⅰ号”、“南澳Ⅰ号”之后的重大水下考古发现,因此备受瞩目。2012年,央视对发掘过程进行了直播,本报也连续做了详细报道。

据了解,本次“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工作,预计将持续两个月左右时间,届时,整个船体将重见天日。

日前,记者在宁波北仑白峰码头见到了“满洋2004”号。工作人员正在为船只出港做着最后准备,船员和考古队员们正往船舱里搬运工作和生活用品。

这艘工作船长65米,宽15米,船上还堆满专业打捞设备,船的后部是船员工作区和生活区,中间是一片空旷的场地,可存放打捞上来的船体等。

承担打捞任务的满洋公司副总经理梁兴高对记者说,这次派出的工作船和两年前的工作船不是同一艘,相比起当时的船,这艘船设备更好,也更大一些。

据介绍,此次船体发挖与现场保护考古工作队分成了保护、潜水、测绘、摄影4个小组,由于工作地点距离渔山岛(渔山列岛,分为北渔山岛、南渔山岛、五虎礁等)比较近,考古工作人员白天在海上工作,夜晚就居住在渔山岛上。对于即将在大海和小岛上“与世隔绝”两个月,工作人员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在单调环境中迎接艰苦的心理准备。

谢越亚是广州打捞局的潜水监管,曾经参与过“南海Ⅰ号”的打捞,此次将参加“小白礁Ⅰ号”的打捞工作。他说,虽然是第一次到象山,预料打捞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对于完成这项任务自己还是很有信心。

“据说现在岛上还能上网,条件应该不错,当时我们在参加‘南海Ⅰ号’打捞工作时,都是住在船上的,环境更艰苦一些。”谢越亚说。

现场

主工作船比两年前更大更先进

为什么“小白礁Ⅰ号”在2012年基本完成船载文物发掘后,后续工作沉寂了近两年时间?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介绍,“小白礁Ⅰ号”原定于2013年完成船体发掘工作,因考虑到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建设的时间衔接问题,经请示国家文物局同意后,这一项目就被推迟至今年5-7月间开展。

据了解,本次考古工作是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组织,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为主实施,并借调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浙江、福建、海南、广东等地以及德国的水下考古与科技保护力量共同会战。

来自德国考古研究院的禾多米博士也与众多国内考古专家一起,奔赴象山北渔山岛附近海域。这位在很多国家参加过水下文物考古的专家,将全程参与“小白礁Ⅰ号”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项目工作。

德国专家全程参与本次考古工作

本次考古工作队成员金涛博士对记者说,整个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工作计划两个月左右时间完成,分三个步骤:第一步,计划6月上旬完成船体表面堆积物的清理;第二步,计划6月中旬完成船体保存状况资料采集;第三步,计划7月中旬前完成船体起吊出水、船板测绘和现场文物保护、包装、运输等工作。7月20日左右,将结束海上作业返航。

金涛介绍,与以往相比,这次工作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充分吸纳社会力量,例如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武汉海达数云技术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都参与了进来;二是在遵循考古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将首次在发掘工作中检验《水下考古工作规程》,为国家即将颁布试行的《水下考古工作规程》提供实践经验;三是在国内水下考古工作中首次通过水下三维扫描、地面数字化采集、空中多角度航拍等海陆空三位一体手段,力争构建海底古船三维虚拟复原图像、出水文物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水下考古现场三维展示系统等技术平台,以全面实现水下考古项目的数字化采集、处理与管理。

那么,这次考古工作,有没有可能发现当时船员的遗骸呢?金涛认为,可能性比较小,一方面,当时的船员,主要在甲板上活动,一旦发生意外,很多都跳水逃生了,困在船舱里的不多,就算困在船舱里,也因为船体不大,逃出来也容易;另一方面,经过这么多年海水的漂流和腐蚀,就算当时有人遇难,现在也不太可能找得到他们的遗骸了。

计划

打捞工作计划7月完成

发现船员遗骸几率不大

据了解,5月到7月,是象山进行水下考古工作的最佳时间,早一点太冷,不利于潜水员下水工作,晚一点可能台风会比较多。

发掘出水后的船体,将在现场进行初步保护处理后,再运至北仑春晓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

金涛介绍,他们的现场初步处理包括脱盐、脱水等工作,而公众要想一睹清代沉船真貌,要等到10月份。

“由于两年前,船载文物的发掘基本完成了,所以,这次发现大规模文物的可能性不大。而这艘船具体是哪一年沉的,从现有的证据来看,还是很难判断。”金涛坦言。

发掘出来的船体,并不完整,而船体“复原”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可能要好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大家想要看到这条船完整的样子,还需要继续耐心等一等。

接下来,“小白礁Ⅰ号”的发掘与现场保护工作将如何展开呢?考古队员们在工作中又会有哪些发现和经历呢?本报将持续关注,一探究竟。

今年10月,可一睹沉船真容

神秘商船水下静静躺了百年

“小白礁Ⅰ号”船体遗址位于象山县石浦港东南约26海里的北渔山岛海域。这是一艘从宁波港始发的木质商贸运输船,下沉于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埋藏在水下约24米的幽深海底。

沉船于2008年度浙江沉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09年实施了重点调查和试掘,2011年进行了遗址表面清理,2012年基本完成船载文物发掘。

迄今“小白礁Ⅰ号”遗址已有出水文物606件,主要为品相精美的青花瓷、名家制作的紫砂壶、标明商号的玉石印章,来自日本、越南的年号钱币,西班牙银币及成列的石板材等水下遗珍。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