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云南昭通鲁甸地震引发正在建设的红石岩水电站上游河段一处山体滑坡(位于鲁甸县火德红乡红石岩村),造成纸厂乡江边村区域内牛栏江堵塞形成堰塞湖,面积49平方公里

在科学界的共识里,震后常引发的山体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将成为灾民面临的新威胁。此次云南鲁甸地震形成的牛栏河红石岩段堰塞湖,如同汶川地震后的唐家山堰塞湖,成为悬在抢险救援人员和震区灾民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山岳地区滑坡危害比地震更大”

因地震诱发,震后一般会出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在类似鲁甸县的山岳地区,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灾害有时比地震直接造成的危害还要大”。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树仁,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对次生灾害有过研究,如今也关注着云南昭通鲁甸。

吴树仁介绍,地震滑坡、崩塌的“后缘高度”远远大于降雨型滑坡、崩塌。通常降雨型滑坡发育在斜坡中下部,而地震滑坡一般发育在斜坡中上部,可以形象地形容其为“劈掉半边山”。快速滑动是地震次生滑坡的重要特征,大规模的高空快速滑动是产生滑坡堰塞湖的主要原因之一。

堰塞湖的危害十分巨大,堰塞坝越高,蓄水就越多,破坏力就越强。而且堰塞湖灾害还具有滞后性和历时相对较长的特点,堰塞湖从开始蓄水到溃坝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采取有效应急措施,是可以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的。此次雨季叠加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将加重鲁甸地震的破坏力。

有专家认为挖导流渠时间已不够

8月4日下午,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4个无人机组经过长达两小时的飞行,获取了堰塞湖牛栏江红石岩村段的0 .2米高分辨率影像。经初步解译并综合其他信息判断,山体滑坡严重,堰塞湖水位上涨已近30米,水面面积已为正常水位的3倍。

“地震后堰塞湖的处理很重要,对下游影响很大”,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员韩竹军提醒,在昭通鲁甸未来几天降水的影响下,堰塞湖和泥石流的风险都会增大。

西南交通大学土术工程学院博士邓宏艳曾撰文指出,堰塞湖应急处置的原则是根据具体地质环境条件,迅速制定操作简单但又快速有效的措施。根据堰塞湖的不同性状,常用的处置方式主要有漫顶溃决、爆破泄流、固堰成坝、开渠引流、自然留存等。

云南省水利专家罗富强4日接受采访时表示,鲁甸地震形成的红石岩堰塞湖宜采用炸山固坝方式处理处置,挖导流渠时间不够且作用不大。罗富强分析,首先牛栏江流量较大,水位漫顶仅需3天左右时间,用机械在坝顶开挖明渠导流,关键是时间不允许。罗富强认为,如果后期水位上涨太快,水流照样会从坝体上漫顶而过,明渠对减少溃坝威胁作用不大。

不过根据排查,目前堰塞湖上涨速度有所下降,为灾区群众的撤离和对堰塞湖的治理赢得了时间。

致灾案例

堰塞湖致灾的一个例子发生在1933年。当年8月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镇发生里氏7.5级地震,在岷江干流形成3个堰塞体,支流形成9个堰塞体,最高者达160米。随着上游来水量增多和水位升高,干流堰塞湖合并成巨大的峡谷湖泊。堰塞坝在45天后溃决,洪水冲毁沿江下游250公里范围内的房屋和设施,导致2500人死亡。

最近的一次堰塞湖崩决事件,发生在2000年西藏波密县易贡乡。因为巨大山体滑坡堵塞雅鲁藏布江形成的堰塞湖,两个月后崩决,相当于雅鲁藏布江平均水量的特大洪水咆哮而下,沿岸40多年陆续建成的设施和建筑被悉数卷走,下游的印度甚至也受到威胁。所幸崩决前,人员已被平安疏散。

如何处理

针对2008年汶川地震形成的256个堰塞湖的研究发现,近50%的堰塞湖会在10天之内发生溃决,溃决的主要方式为溢流,而管涌和边坡失稳引起的溃决只占很小的比重。

处理堰塞湖,常用的处置方式主要有漫顶溃决、爆破泄流、固堰成坝、开渠引流、自然留存等。最常见的是通过挖掘、爆破等方式形成导流槽,让积水有一个临时河道可以泻出,然后再想办法清理堰塞体。那些体量过于庞大的堰塞湖,还有可能永久保留,例如汶川地震后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在排除险情后,现在已成为北川的一处风景。

在排险的同时,还要及时监测和预警。立即开展对危害严重、情况危急的堰塞湖现场调查评估,进行动态监测,撤离居住在泛滥范围内的受灾群众。

专家建议:水利部专家组会同云南省、昭通市、会泽县等水利部门以及水电武警部队初步拿出了牛栏河红石岩堰塞湖应急除险的三个建议措施:一是参照唐家山堰塞湖除险应急处置方案,采取挖泄流槽措施。二是从鲁甸县火德红镇李家山村堰塞湖岸搭设浮桥到坝体处,通过浮桥运送机械到坝体,再采取爆破手段(因红石岩一带山高谷深,与唐家山地形不一样,不宜采用直升机搬运施工设备)。三是炸开坝体周边三个山体垮塌掩埋的道路交通隧洞,使隧洞成为泄流洞。

排险案例

唐家山堰塞湖:2008年汶川地震后形成大大小小30多个堰塞湖,其中唐家山堰塞湖最大。最后采取了“疏通引流,顺沟开槽,深挖控高,护坡填脚”的施工方案,2008年6月10日5点左右,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高程降到720米至721米,危险基本解除。如今这个堰塞湖已化作一湾“人”字形的静水。

三交乡永定桥堰塞湖:2013年雅安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当地政府采取先爆破等方式处理危岩体、再开挖泄流槽的程序进行排险。

啥是堰塞湖

近年西南地区屡屡发生强震,除了地震自身,它所带来的次生灾害也威胁着灾区民众的生命安全——— 堰塞湖就是最危险的次生灾害之一。

堰塞湖,是指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发生后,河道被堵塞,积水形成的湖。堰塞湖不仅会造成堰塞体上游水位上升,淹没两岸的房屋、道路、农田等;更大的危险在于,堰塞体是快速堆积形成,坝体结构一般较为松散,基本没有胶结,可能在渗透水压力作用下溃决,造成大量水流突然冲击下游。

96小时应对

云南省水利厅称目前鲁甸、巧家、会泽三县已应急转移5000人。

8月6日

三县应急转移5000人

13:30 武警水电部队对通往堰塞湖的道路进行爆破开路,方便大型机械车辆进入开挖泄洪槽。

9:30 武警交通五支队官兵成功从巧家县方向打通由包谷垴镇到牛栏江堰塞湖的唯一通道。

早晨25名官兵安全脱险,将再次执行运送和安放炸药任务。

8月5日

25名官兵放炸药受困

20:00 在运送安放炸药后返回的路上,道路被滑坡阻断,突击队被困。

15:00 武警8750部队接到命令,向堰塞湖运送并安放炸药,25名党员组成突击队执行任务。

10:00 武警水电第三总队官兵10时到达坝顶;危险区群众全部撤离,曲靖市、会泽县从水务局、国土局抽调专业人员成立水位观测组,负责水位测量和山体异常观测。

8月4日

危险区群众

全部撤离

6:00 武警水电第三总队官兵陆续徒步攀爬进入堰塞湖坝体勘察,抵达红石岩堰塞湖。

3:30 鲁甸县有关水利专家赶到堰塞湖区域开展技术处置。

8月3日

紧急转移200余人

18:00

该河段水位急剧上涨,纸厂乡江边村委会5个村民小组800余人生命财产受威胁。截至当天18时,紧急转移200余人。

应对措施

●安全转移上下游受影响群众4200多人;

●在曲靖市沾益县德泽水库下闸拦截上游洪水,最大限度减少入湖流量的影响;

●通知堰塞湖下游的天花板、黄角树电站加大下泄流量;

●组织气象水文部门实时加密现场监测;

●组织国家、省、市联合技术专家组,提出处置方案;

●组织武警部队和地方力量全力抢修通往堰塞湖的道路,提供交通支持。

出品:南都科学新闻工作室

主持:冯巧

采写:南都记者 陈显玲 刘竹溪 实习生 林舒妍 蒋昌昭 云信 新华(除署名外)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