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11月29日讯(记者张守营)长江中游城市群,也称“中三角”或“中四角”(加入安徽),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下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向东向南分别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日前,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在京发布的《中三角蓝皮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13~201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武汉不仅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而且是长江中游吞吐量规模最大、水运市场最活跃、航运要素最密集的国家对外一类开放港口。武汉长江大桥以下长江河段可通航5000吨级海船,有武汉新港和黄石港两个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深水航道和岸线资源优势较为丰富。国家要求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肩负着构筑战略支点的重大历史使命,应当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跨市选址突破“一城一港”传统

据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陶德馨介绍,湖北省2005年就提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构想。2008年5月湖北省提出以武汉阳逻港为核心,整合武汉上下游咸宁、鄂州、黄冈等港口与岸线资源,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确立了“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发展目标。2009年2月,交通运输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了《武汉新港总体规划》。武汉新港规划建设的全面展开,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战略研究与规划建设奠定了基础。

报告指出,武汉新港鉴于其多货种、多功能以及作为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需要,结合岸线水深条件和铁路、公路集疏运系统的现实状况,首先从港界范围上突破了“一城一港”的传统,确定了跨市(武汉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选址的布局方案。

陶德馨认为,这种一个港横跨多个市级行政区域的布局方式,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建设与管理这种组合港区在国际国内尚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但从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的角度考虑,它有利于促进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范围内港口岸线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为了突破和解决一港多跨的体制性障碍与多作业区及多功能港区协同的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问题,2009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组建武汉新港管理委员会,将其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和武汉新港建设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委托武汉市管理,赋予其组织实施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武汉新港建设管理、研究制定发展政策、招商引资、推进信息化建设等管理职责。武汉新港管理委员会从港口和经济腹地的科学关系出发,对武汉新港规划建设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从而开创了“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四个统一”的武汉新港建设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港口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加快了武汉新港建设进程。

  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

据了解,武汉新港由武汉和鄂州、黄冈、咸宁4个城市的27个港区组成,港区及腹地面积9300平方千米,岸线548.2千米,最大靠泊能力7000吨。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内河港口建设史上规划面积最大、岸线最长的港口。

武汉新港已形成118个规划项目,投资规模为1761.75亿元,其中在“十二五”建设期内安排建设项目70个,投资总额为861亿元。

从2009年开始,武汉市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在香港、武汉等地举行以项目发布、招商引资为主题的武汉新港国际论坛,引起了国内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对提升武汉新港的社会影响、吸引中外投资营造了良好氛围。以2013年为例,武汉新港通过积极整合招商资源,营造招商氛围,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完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42个,签约金额达1984.7亿元,完成年度经贸招商工作目标400亿元的496.18%。其中,武汉新港范围内各市、区(县)共签约项目66个,招商引资总目标为400亿元,实际签约金额达487亿元。

  起步阶段任务重、困难多

早在2010年底,武汉新港当年货物吞吐量就突破1亿吨,成为长江中游及上游首个亿吨大港。武汉新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创新,曾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温家宝、张德江等先后到武汉新港视察,对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利用、建设武汉新港做出了重要指示。《2011中国内地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蓝皮书)》公布的国内十大港口城市,依次为上海、深圳、广州、南京、苏州、天津、武汉、青岛、宁波、大连,武汉跃居国内第七大港口城市,短短两年间比2009年提升了3个位次。另外,武汉也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唯一进入前10名的港口城市。

但陶德馨认为,从总体上看,武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但仍处在起步阶段,面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提升服务水平的双重任务。主要薄弱环节包括: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港口集约化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进港道路、铁路支线等集疏运体系建设滞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有机衔接不够;港航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高端运力不足,船舶运营经济性不足,企业竞争力有待提高;港口、保税、物流、产业和城市发展的互动性仍需进一步加强;航运服务产业发展层次仍较低,高端航运服务产业规范化、规模化、集聚化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相关的财税、金融、信息、人才等软环境和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被赋予了对上、中、下游干支流各地区的引领驱动作用。武汉距重庆和上海的距离均为1000~1200千米,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航道水深、交通条件看,航运中心建设都是长江上中下游承东启西、联动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长江全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战略要地。

“中游不畅,则全局不活,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大航道整治力度,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陶德馨讲。

根据有关规划及专题研究成果,预计到2030年,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货物吞吐量可达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为1000万TEU(传输扩展单元)左右。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