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已然翻篇,这一年里,浙江交通取得的成绩必将铭刻在历史的印记中。过去的一年,面对“新常态”,在“八八战略”和“两美”浙江战略指引下,浙江交通有了更多的实践和创新,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收获。特别是始终把贯彻落实夏宝龙书记视察省交通运输厅工作时提出的“实施大投入,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持之以恒、扎扎实实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五大建设”,成就卓著,为服务“两美”浙江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交通基础支撑和先行保障。为此,官微今起推出《点赞2014》浙江交通五大建设盘点系列报道,以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五大建设”为主线,总结盘点过去的一年,以更加激昂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年。

“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2014年,浙江6000余公里海岸线风起潮涌:

东海之滨,宁波-舟山港一骑绝尘,年货物吞吐量达8.7亿吨,连续六年雄踞世界第一,牢不可撼,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超越韩国釜山港跃居全球第5位,强势上扬。

往北,嘉兴港对外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复,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独山港区浙能煤炭码头、海盐港区内河港池及乍嘉苏线、杭平申线等海河联运通道的建设热火朝天,浙北海河联运枢纽呼之欲出。

往南,台州头门港历时七年建设,于2014年12月26日正式开港,海洋经济“一核两翼”战略布局确立南翼中心。温州港的核心港区乐清湾港区首个深水码头正式开港运营,瓯江中下游航运开发工程温州段正式开工建设。

潮起浙江,舟楫斩浪。又有舟山乘势发力,打造产业平台和服务体系,筹谋建设江海联运服务基地;或如北仑厚积薄发,从产业主导转向产城共融,实现从临港工业基地向现代化宜居新城的变迁……

迈向深蓝,在发展海洋经济这场打破有限可能、缔造无限传奇的大戏中,浙江大港口建设正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其间,有欢呼,和着历史的回响;有蓝图,承载万众的期盼。长江龙舞,大港点睛。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赴浙考察,深切寄望,领衔浙江沿海港口群的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并驾齐驱,成为长江经济带的两只“龙眼”。

从1973年国家扩建宁波老港区,到1996年国务院定调“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浙江港口在我国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所处位置正悄然改变。

期望源自发展的考量,更基于现实的作为。

时隔一个月后的12月12日,随着中远集团“滹沱河”轮卸下最后一个集装箱,宁波-舟山港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0万标箱,超越韩国釜山港成为全球第五大集装箱港。时至年底,吞吐量更是一骑绝尘,达8.7亿吨,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

东海之滨,巨臂起舞,车流如梭,一个世界级大港仍在强势上扬:

这里,每周就有一艘1.8万标箱大船靠泊,几成全球大船的首航“秀场”;

这里,连续打破并保持着每小时235.6个自然箱的桥吊单机世界纪录……

大港崛起,后来居上。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整合全省资源,增强集疏运能力,形成‘一个龙头’(宁波-舟山港)、‘两个区域’(嘉兴港、温台港)、‘三条主线’(浙北航道、钱江中上游航道、杭甬运河)的水运网络,着力培植航运业的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全省港航资源的整体功能。”2007年,省交通运输厅提出了“大港口”的发展思路,并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成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之一。一时间,岸线布局重组、功能定位细化、港口接通腹地,成为6646公里海岸线上的三大主题。

依此蓝图,浙江大港口建设紧锣密鼓。沿海港口群迅速度过春秋战国时期,一体两翼的思路,在浙江的岸线上画出一棵枢纽港、喂给港相得益彰、合作共赢的“港口树”。浙江港口逐渐进入快速成长期。

2007年,宁波舟山港两港一体化实现了规划、品牌、建设、管理“四统一”,1+1>2的一体化效应展露峥嵘。当年底,宁波-舟山港便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年集装箱吞吐量连续跨越600万、700万标准箱两个台阶。此后增幅连年居全国前列,一路登顶。

南翼,以温州大小门岛、状元岙、乐清湾等为代表的港口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而随着洞头状元岙深水港的开发,温州港从河口港向近海深水港转型, 15万吨级巨轮可全天候通航靠泊,20万吨级以上船舶可候潮进港,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均可全天候进出。

台州港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麦屿港区、头门港港区为代表的港口建设不断深入,临港工业也活力无限。

而北翼,浙北港口在开港建设20多年后,已经成熟地运作了海河联运这一模式。随着港口集疏运需求的日益增加,乍浦港内河航道工程,迅速提高乍浦港区内河疏运能力,降低港口仓储和疏运的压力。海河联运也纳入了独山海盐港各码头配套建设的计划之中。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从一枝独秀到两翼齐飞,每落一“子”,浙江离大港口的目标就更近一步。

不仅于此,2014年1月,宁波-舟山港打通至新疆海铁联运大动脉,并突破性地实现来去重载的“双重模式”,一举破解异地申请车皮大难题,效益成倍增长。更不可估量的是,依托这一物流通道,2014年9月,宁波-舟山港首次成功全程代理中亚地区国际海铁联运业务,将“触角”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入了欧亚大陆腹地。

屹立在1.8万公里海岸线与欧亚铁路大动脉的T字型交汇口,“东方大港”又为“一带一路”大手笔提供了一个坚强的支撑点。

群雄逐鹿,强者为先。

简单“以量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大港崛起,比拼的是综合竞争力。

对任何有志于成为世界强港的港口来说,地位的确立更主要是以航运服务、信息等相关行业的软实力的地位来决定。正因如此,浙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应运而生。

得益于此,镇海大宗商品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直接上演了一幕“灰姑娘”的现实童话。

这个总面积9.5平方公里,拥有10个万吨级码头和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的枢纽港,在2008年以前,道路坑洼,布局凌乱,岸上煤炭、木材等交易市场名存实亡,煤炭等大宗商品到岸后,从港口卸下,便被运往四处交易。

相较于此,金塘岛的全岛规划,更为全面。经过几年的建设,金塘国际物流岛的雏形已经显现:总投资65亿元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首个合作项目大浦口集装箱码头,从2010年开港试运行以来,年吞吐量已突破70万标箱;木岙港作业区已经完成投资近10亿元,完成了围垦等基础工作,上岙作业区也正在规划启动。三大集装箱作业区建成后,金塘港区的集装箱年吞吐量可达到1000万标箱,港口前沿水深都达到18米以上。加上目前正在建设的金塘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在围垦中的10平方公里的新增土地和已经完善的集疏运体系,金塘发展现代集装箱物流业,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除了这些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外,由国家商务部研究院编制完成的金塘岛产业发展规划最近出炉,也与江海联运服务基地建设的规划不谋而合。

翻开金塘岛的最新产业规划,金塘的建设路径已经明确,将打造三大产业平台和一个服务体系,包括现代物流产业平台、商品交易市场平台、海洋金融服务产业平台,以及三位一体的现代海洋服务体系。

另据介绍,目前,金塘正与义乌和东阳有关方面洽谈,争取出口非洲的义乌小商品部分在金塘集仓,非洲的红木从金塘直接进口,进而形成商品的装配、交易中心。同时,根据金塘集疏运的条件和区位优势,以保税物流中心项目为基础,积极争取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基地(园区)。

未来,金塘将以推进江海联运服务体系为重点,做好大通关合作、与周边地区共建加工基地、对接交易市场、推广江海直达等工作,加上商品交易市场和海洋金融服务2个产业平台的支撑,真正打造成为江海联运服务基地之一。

海洋,蓝色的国土,蓝色的梦想。

在规划中,浙江从不乏推动开发蓝色国土的大手笔: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要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总体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共安排490项,总投资12631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8020亿元。

在规划中,浙江更不乏对那一片深蓝的渴望和雄心:

到2015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的15%;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2万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35%左右。

滩涂、海岛、渔业、旅游……大手笔的背后,是浙江立志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创新思维,从最开始的“渔、港、景、油”中海洋渔业排在首位;之后的排序变成了“港、渔、景、油”,突出了港口,更注重港航物流;如今浙江发展海洋的战略目标又转向新的格局、新的增长方式。

2014年,海濡之城北仑,三十而立。

1984年1月27日,国务院批复新建滨海区,北仑开放开发由此扬帆起航。

港口,北仑最大的资源,也是北仑发展的不竭动力。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和开放改革的先发优势,让北仑拿下诸多“第一”——

开建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项目——北仑电厂,引进宁波对外开放后的第一家外资企业,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2100余家,实际利用外资稳居省、市第一……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散到聚,北仑工业经济高歌猛进。以石化、钢铁、能源、造纸等为代表的临港工业特色逐步形成,北仑一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昔日小城,化蛹成蝶。新时期,这座因港而兴的城市再次转型,从产业主导转向产城共融。

作为宁波重点打造的六大新城之一,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仅整体规划就耗时两年。决策者先后请来全球顶级的设计师和智囊团出谋划策,提出“港城融合”的规划理念,由此前单一的“港”,转向生产与生活并重的“港城”。

如今,一大批高端房产项目入驻,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中国港口博物馆、滨海新城医院、千米沙滩、游艇基地等一批功能性项目相继建成和快速推进,让滨海新城迅速聚集起人气。

“过去,北仑的产业和城市被分割开来,无论是新城还是老城,未来的方向都是走向产城融合。”北仑区委政研室主任蔡骋宇这样描绘未来图景:区域内产业发达,人才集聚;城市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产业更好地依附于城市,城市则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任何一个城市,都在利用“地利”,创造奇迹。从港口到港城如此,从海边的城市到海上的浙江,同样如此。

放眼浙江,“海洋经济”这个概念正在传递着前所未有的“正能量”。

历时七年,台州头门港终于建成。长达28公里的港区岸线,能建1万到2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就有86个……这是头门港独特的优势.

根据《规划》,未来的头门港,港口物流、海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将加速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滨海旅游、现代渔业等优势产业将优先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生物工程、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成为台州经济结构的新鲜血液——这个港口将撬起的是一个760平方公里的台州沿海产业带,再造一个“海上台州”。

这一被誉为台州经济转型手术刀的蓝色经济潮,远么?不远,台州人反问,最近的北仑多远,腾飞的北仑采用了多少年?

不止北仑,也不止台州。浙江海洋经济的蓝图中,一批千亿级沿海产业集聚平台、一批五百亿级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和一批百亿级涉海企业已上马扬鞭。其中包括杭州大江东、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国际物流、舟山海洋、温州瓯江口、台湾循环经济、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等沿海9个升级产业集聚区以及嘉兴滨海产业区、甬北产业区和温州飞鳌产业区等若干滨海产业功能区。

临港远眺,凭海观澜。北仑成功实现了从港口到港城的转变,台州等地坚定执行了,海边的城市如此,海上的浙江同样如此.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