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长江而上,进入安徽的第一站便是马鞍山,昔日“芦苇瑟瑟水鸟鸣,荒草萋萋孤帆影”的长江西岸,如今立起一片欣欣向荣的港口新城,开发出中部北岸第一座深水良--马鞍山郑蒲港。至此,素有“安徽东大门,皖江第一港”之称的马鞍山港才终于实至名归,这座“因钢建市”的滨江城市,也因郑蒲港的规划建设,使得“以港兴市”具有实现可能。

“以港兴市”,马鞍山底气十足。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马鞍山36.2公里,常年维护水深在9米以上,2万吨级江海轮可常年到港,中洪水位期实际水深可满足5万吨级货轮到港,另有内河航道18条,通航里程达到450公里……这些数字已然让不少内河港口欣羡,尤其去年12月26日郑蒲港一期工程的顺利开港,为合肥经济圈及皖北地区通江达海提供了重要平台。

“以港兴市”,基础是港口建设。我市过去港口码头建设较为松散,港口资源利用粗放,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码头靠泊等级较低,无法满足现代港口多功能的需求。针对这些弊端,我市进一步完善港口总体规划。

郑蒲港区工程正是我市规划“一江两岸、双核十二区”港口布局的重要节点。其中,“双核”是指中心港区和郑蒲港区两个核心港区,而“十二区”则是指长江两岸以慈湖港区、人头矶港区、采石矶港区、太平府港区、江心洲港区、西梁山港区、大黄洲港区、乌江石跋河港区、当涂港区、博望港区、和县港区、含山港区为骨干的十二个港区。同时,我市科学定位港口功能、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加快推进西岸郑蒲港区的建设,推进二期码头项目申报,并优化东岸港区的功能分布,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统筹整合码头资源,做大做强港口企业。同时,我市加快长江港口等老码头的升级改造,将马钢、长江港口、万能达电厂等企业码头的靠泊能力由5000吨级提升到2万吨级,并推进慈湖综合码头及市岸委会通过审核的10个总投资约20亿元的港口新码头建设。

“以港兴市”,关键是充分利用好岸线资源。目前,我市现有港口岸线66.06公里,其中长江港口岸线37.16公里、内河港口岸线28.9公里,现有码头184家,其中使用长江岸线码头106家、内河岸线码头78家,已使用港口岸线占总岸线的31.5%,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很大。我市在做好岸线规划,对临水岸线(包括毗邻的陆域和水域)的合理使用作出安排的同时,对不合理占用的岸线着力进行调整,按照既要有效开发,又要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规范岸线的有偿使用,坚持港口岸线使用前置联合审核制度,进一步规范港口岸线使用行为,改善港口企业生产环境,实现港口设施“零违建”。2014年,我市采取“四联并举”的方式,制止和拆除违建码头38家,今年我市还将按照《港口岸线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港口岸线集中整治,促进港口建设规范有序。走岸线集约化管理之路,实施“腾笼换鸟”,使“黄金岸线”真正发挥“黄金效应”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