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浪潮中的“裸泳者”:国内矿开工率不足4成

种种迹象表明,矿价下跌远未结束。在下跌浪潮中,国内的矿山企业成了率先曝露的“裸泳者”。“国有矿的税后成本,大部分在700元/吨以上,基本是进口矿到岸价格的一倍。”一位国有矿企人士向记者透露,卖一吨矿粉至少亏200元。

业内人士认为,矿价已击穿国内矿山企业的成本线,他们普遍陷入亏损、停产困境。Mysteel对国内部分矿山生产情况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4月10日,国产矿开工率为38%,比3月13日47.9%的水平,下降了大约10个百分点。

国内矿开工率不足4成

“铁精粉的成本得800元~900元/吨。”4月1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山东金岭铁矿人士坦言,目前成本已超过100美元/吨。

在金岭铁矿人士看来,国有矿的矿山成本,税后大部分都在700元/吨以上,该价格基本是进口矿到岸价格的一倍。“现在国内矿山,(吨矿成本)最好的也达不到40美元,70~80美元的多,100多美元的大多已经停产。”Mysteel资讯总监徐向春补充称。

金岭铁矿人士认为,与国有矿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因为经营比较灵活,民营矿山成本比较低,但在矿价击穿成本价后,多数民营矿选择关门应对。

3月底,河北冶金矿山管理办公室人士透露,随着矿价持续下跌,目前大约70%的矿山企业已经停产,继续维持生产的大都是国有矿山企业,而且也在亏钱生产。“如果按个数来,现在加15个百分点问题不大。”在Mysteel分析师周远见看来,毕竟个数上占比大的,还是中小型矿,大的矿山从南到北就那么几家。

Mysteel对国内部分矿山生产情况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4月10日,国产矿开工率为38%,而在去年3季度,开工率还在75%左右。“国有矿业继续生产的代价很大。”五矿旗下邯邢矿业高管表示,亏损逐步扩大,资金流陷入困境。生产出的产品不好卖,卖了也收不到钱。

国产矿市场保卫战

中国冶金矿山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排名前十的矿企中,6家亏损额达到了2.9亿元,一些中小矿山的经营更是举步维艰。徐向春向记者分析称,“我们的矿山存在先天不足,30%品位的矿,在国内就算是好矿,这与三大矿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是没法比的。

中国拥有全球14%铁矿石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却是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重点钢企总体铁矿石自给率,更是低于全国均值,历年均不足20%。来自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铁矿石的产量为15亿吨,自给率仅在21.5%。“别说现在价格低于50美元,前年价格在170多美元时,国内矿山利润算是丰厚了,但在那种情况下,国内矿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下降。”徐向春如是称。

一位从事20多年矿山管理的人士认为,目前国际矿价持续走低,与原油价格走低相似,也有一些国际巨头蓄意压低市场价格的因素。更多业内人士担心,如果国内铁矿企业在这轮冲击中大批退出,未来一旦市场形势转好,自给率降低的中国钢铁业将在铁矿石贸易谈判中进一步降低话语权。

国外矿山产能释放

铁矿石价格走弱,海外四大矿山的利润均有不同幅度下降,但扩产对冲了部分矿价下跌的影响。尽管供给过剩导致价格暴跌,不过矿业巨头们并不打算削减产量救市。根据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2014年力拓、必和必拓及FMG都圆满完成扩产目标,力拓与必和必拓未来2年还将增产5500万吨,淡水河谷未来3年增产9000万吨。

对于四大矿山的扩产,周远见直言,“前期把钱投出去了,现在必须要有产出,否则的话,投入的成本怎么办?”自2011年以来,世界矿业巨头已经投入1200亿美元扩大产能,因矿业投资3~5年的投资周期,新产能将在近几年陆续投产。

在周远见看来,对四大矿山来说,“矿价高低,他们都是在赚钱,从控制成本角度,让他们减产的可能性不大”。从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已经发布的季报或公告来看,今年四大矿山计划增产8000万吨,全年总产量将从去年的10亿吨增加到10.8亿吨。

“现在其实已经是一种恶性循环,但还在四大矿山的掌控之中。”在金银岛市场分析师弭澎琦看来,他们本身就掌控定价权,现在更多是抢市场份额。

如今,对四大矿山而言,难受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在一位国内矿山企业人士看来,中国市场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其争夺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改革探索

铁矿石改革争议较大专家呼吁靠市场调节

“我估计再有改革非常难,这次下调40%就费了很大劲。”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不是简单的资源税问题,而是中国的矿业竞争力、资源状态与国外竞争者差太远,降税的影响只能是“轻轻缓解”。

Mysteel分析师史正磊表示,此次铁矿石资源税综合下调幅度为10元~20元/吨,即使对选矿比例较高的企业来讲,下调幅度也仅会放大到30元~40元/吨,“下调仍不是特别明显。”

事实上,围绕铁矿石资源税改革,牵涉方甚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矿企、矿协,中联钢资深分析师胡艳平表示,在矿企内部,对资源税的改革也充满分歧。

牵涉多方博弈

此前有媒体报道,铁矿石资源税改革的大方向,是从先前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按照从量计征的方式,各个地区各个矿山不一样,低品位的矿山生产一顿精粉所需要的原矿石比高品位的矿山多,这样低品位的矿山就需要为生产的一吨精粉缴纳更多的资源税,这对于很多品位很低的矿山来说很不利。

但是,从价计征是否就一定会缓解这种情况呢?“大的原则是整体征收税额一定。”谈及此处,胡艳平并没有觉得诧异,她表示,此次下调铁矿石资源税让人联想起去年底煤炭资源税的下调,煤炭资源税只是换了个名头而已,实际上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而此次下调铁矿石资源税也与此相类似。“不可能有大动作,因为现在困难行业太多了,要是每一个困难行业都去动,国家就受不了。”胡艳平说道。

虽然如此,胡艳平认为,国家为调整铁矿石资源税给出了一个大的方向,更重要的还是看地方政府如何决策。“今年春节好多矿山放假,节后复工不太积极,地方政府为了鼓励矿山复工,就表态说税收可以先不收,但是要先恢复生产。”

据了解,东北地方政府采用铁矿石税费打包的形式,成品矿最多时收130~140元/吨的税费,而去年由于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去年三季度以来就调到了60~70元/吨。“此举有利于地方政府保证地方企业的利益,也保证自身的收益,这样的案例已经在很多地方有所体现,可能东北更明显一点。”胡艳平告诉记者。

在胡艳平看来,围绕铁矿矿石资源税的博弈并不止这些,矿业企业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支持的力量主要来自国内的矿山尤其是经营压力特别大的矿山,但是矿山行业里有竞争力的企业实际上是比较反对的,这些企业更赞同市场竞争的方式。”

应突出市场作用

此次下调铁矿石资源税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意在“托市”,李新创表示,矿业企业面临的不只是简单资源税的问题,而是整体的税负偏高问题,目前达到25%~30%,而国外矿企的综合税负仅为10%左右;另外,由于国内整体资源状态的问题也导致矿业竞争力与国外矿企差太远。

此外,此次铁矿石资源税调整的初衷之一似乎在于遏制目前进口矿与国产矿比例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减税毕竟还是在保护国内的矿山,国内的矿山能维持一定的量,对外依存度保持一定的水平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如果国内矿山全搞倒闭了,国外的矿山垄断了这个价格之后也是很麻烦的。”一德期货产业服务部总经理徐勇波告诉记者。

站在十字路口的国内矿企究竟要走向何方,是继续依赖进口,还是靠自力更生?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此次下调资源税,延缓了市场的竞争的状态。“确实延缓了整个市场优胜劣汰的步伐,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去做,应该就让市场自己去调节,能扛得下来的企业就继续生产,扛不下来的就倒闭,减免税收的时间点非常不合适。”徐勇波表示。

胡艳平对这一观点也持赞同态度,“有竞争力的矿企比较赞同市场竞争,另外从环保角度来看,国内矿山太分散,尤其小矿山特别多,对资源环境损害特别大,从这个角度讲也是没必要的。”她认为,有些小的矿山该关停的就关停,自然有一些生存能力比较强的矿企还是能生存下去,要靠市场、靠企业自身去调整、洗牌,即便政府出好的措施也改变不了根本的问题。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