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西港区建设,烟台港“十年磨一剑”

9月7日,随着满载铝矾土的大型船舶“国能”号驶入西港区矿石码头,投入试运营两年之久的这一巨型码头达到了预期效果,烟台停靠世界最大船的城市梦想,已悄然实现。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各港区码头、管道、罐区等项目的顺利推进,待明年龙烟铁路通车,烟台港铁路集疏运短板将被打破,西港区年吞吐能力将达到亿吨,正式由边建设边生产转入规模性生产阶段。

西港一个有关梦想的名字

“西港区在90年代就被预留规划为深水港区,建港自然条件优越。”在烟台港西港建设管理部副指挥辛兆强的办公桌上,一打西港区规划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从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趋势看,船舶大型化是大势所趋。能不能巩固烟台港的枢纽地位,西港区建设被烟台港集团乃至全市视为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辛兆强说。

此言非虚。在烟台港集团董事长周波看来,启动西港区建设的深层次意义,在于打造烟台港实现从亿吨大港到一流强港迈进目标的核心平台。“从发展空间上看,随着烟台城市经济的不断扩容,芝罘湾港区面临的环境和空间压力与日俱增。”周波说,西港区建成后,芝罘湾港区将集中发展客货滚装、集装箱、邮轮,其余功能全部转到西港区,为城市发展挪移出新空间。

更加被看中的,是对烟台港货源结构的完善。烟台港原来的货源中客运滚装、矿石、集装箱均发展势头迅猛,唯独煤炭、液化油品类较少。因此,西港区布局规划建设的第一个码头就是液化码头,紧接着是矿石、油品等码头。西港建成后,四大货源将齐头并举,为烟台港口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超前规划,抢占先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5年9月,西港区建设正式启动。西港,从此与一座城市的港口梦紧密相关。

十年从“零”到“亿”的跨越

秋日的西港区,碧波万顷,码头繁忙,堆场井然。而作为烟台港的核心港区,这里展现出的魅力远不止如此。

根据规划,西港区建设规划陆域面积5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集装箱、液体化工、大宗散货、通用散杂、原油、LNG 液化天然气等6个功能区,5-30万吨级码头65个,最终形成港口吞吐能力2亿吨和1500万标准集装箱,定位于以矿石、油品、煤炭、铝矾土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港区。

一切从零开始。自启动建设以来,十年的春夏交替间,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下,烟台港人举全港之力,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最大倾斜,克服自然环境恶劣、资金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通过科学筹划,精心组织,实现了西港区沧海桑田的华丽转身。

数字枯燥,却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西港区规划中的6个作业区,除集装箱作业区外,其他作业区项目都已开工建设。到2016年底,计划、已建、在建的19个泊位将全部建成投产,实现规划设计能力1亿吨。已经投产的8个泊位中,包括了备受瞩目的30万吨级(兼顾40万吨)矿石码头。

起跳写入国家版图的跃动

十年前的远见,成就了烟台港如今更为宽广的发展视野与平台。

不久前,烟台港集团与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新加坡韦立集团、几内亚博凯矿业公司共同举行几内亚博凯内港码头项目奠基仪式。该项目一期已于7月具备装船条件,投入生产。至此,一条自国外矿山到终端厂家用户、集多式联运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已经建成。

扩军几内亚,只是烟台港大力实施海外拓展战略的一个缩影。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中,烟台等15个沿海城市被国家列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烟台港的发展,由此写入国家战略。“今后,烟台港将按照‘建设基地港口,形成战略支点;贯通东西南北,加快设施联通;辐射陆海双向,促进贸易繁荣’的总体布局,以西港区为龙头,将烟台港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海陆双向战略支点,实现由一流大港向一流强港的转变。”谈及“一带一路”战略给烟台港带来的发展机遇,周波显得格外兴奋。

这份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西港区建设的阶段性“胜利”。眼下,依托西港区的硬件设施,烟台港以化肥出口体系、矾土进口体系、铁矿石进口体系、集装箱体系、能源进口体系“五大体系”为抓手,联手各大行业巨头,构筑起完善的物流链条,打造现代物流港,吸引了美国运安、中农、中海油、中石化等一大批“巨人”合作伙伴。据统计,近年来烟台港对西港区的总投入已超过了180亿,与国内外港口一争高下的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