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港:吞吐量“自由”落体 成本为最大掣肘

香港航运:“自由”落体

人们往往无法正视一颗最亮星辰的陨落,因为它承载着一种已被证实了的光辉,而就产业而言,它代表着一种顺应市场生态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香港曾经也是全球航运市场中一颗耀眼的星。香港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拥有发达的海空运输和物流网络,同时由于地处远东贸易航线要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便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然而近年来,香港港运输量持续下跌,货物吞吐量连续录得16个月下跌。前10月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港更是被宁波—舟山港所超越,失去全球港口排名第四的位置。

香港港是中国唯一的自由港,香港也是中国唯一建成的国际航运中心。作为小而高度开放的经济体,香港已然遭受到全球经济寒潮的侵袭。香港向来奉行“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一切均由市场自由发展,而自由的结果便是,伴随着产业转移,香港的传统航运业必然日渐式微。既然产业的周期运行如此,业内人应该做的,便是直面这种转型要求,改变生存法则。

除了经济周期性因素,香港航运业还面对产业结构性因素。内地扶持多个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圳、珠海等港口因低成本优势对香港港的国际中转业务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冲击。香港传统航运业的衰落已是既定事实,转型高端的航运服务产业才是当下航运市场发展的要求。

香港传统航运式微

香港毗邻珠三角,香港港是华南地区的转口港和亚太地区的枢纽港,拥有发达的海空运输和物流网络。同时由于地处远东贸易航线要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便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吞吐港口。今年截至10月底,香港港口处理集装箱1705万TEU,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之一。香港港口对香港的经济极为重要,处理的货物占全港总货物吞吐量超90%。

作为中国唯一的自由港和已建成的国际航运中心,香港拥有设施完备、管理先进、行政高效且运作成熟的国际性集装箱码头,每周可提供约350班班轮服务,联接全球超过510个目的地。

而另一个事实是,香港港货物吞吐量连年下降,由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香港港在全球港口体系“硬实力”地位下降将很难改变。香港作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向来奉行“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其港口由私营企业投资、拥有和经营,政府的角色仅是在港口设施上负责制订策略规划,提供基建配套服务,并不干预航运业发展。在这种高度自由的市场运营体制下,香港传统航运业日渐式微。

货物吞吐量续降

香港港口主要包括集装箱码头、内河货运码头、中流作业区及公共货物装卸区,除此还包括船坞、避风塘等支援设施,其中葵青集装箱码头处理集装箱量占比超70%。

一直以来,香港港口都以其高效的运作效率抵消其高成本,然而伴随着大型船舶日增、内河驳船驳运交通流量增加,本就受地域限制的香港港口缺少支撑运作效率再提高的后勤用地。此外,加之内地港口的崛起,其低成本运作吸引远洋船舶直接靠泊,分流了香港港的货量。截至8月底,今年抵港集装箱船舶共48962艘,自2013年以来连续减少,与之相应,香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连续三年下跌。

过去十年,香港港口年平均集装箱吞吐量达2310万TEU,去年位居全球第四。今年以来,香港港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下降,前三季度,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首度超越香港港,使香港港在近年被深圳港超越失去第三的位置后,进一步滑落到第五位。10月份,香港港处理集装箱159万TEU,同比降幅达到12.8%,累计仍不及宁波—舟山港。

近年来,香港航运市场的营商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港口中转货运业务呈现升势。香港港口发展局数据显示,香港港中转货运量占比由2005年的44.9%升至去年的60.2%。而根据《香港港口2030研究》预测,这一趋势还将持续,预计到2030年中转货运占比将达75%,相当于2400万TEU。

转运货物处理需要集装箱码头具备充足的设施,以处理大量到港停靠的远洋船舶,并在各个码头之间有效率地运输集装箱。进出口集装箱一般在港口的停留时间平均为3~4天,然而转运的集装箱则须停留4~5天。

对香港港口后续竞争发展而言,由于中转货运量与日俱增,葵青码头面临越来越突出的港口阻塞问题,港口运作效率深受影响,需要更多港口后勤用地堆放集装箱。堆场面积充裕对码头有效运作十分重要,码头需要安装作业必需的起重机和岸边设备,并留设货车通道和集装箱装卸处。此外,集装箱卸岸后,也须在堆场存放一段时间,以待下一步的调动。

然而,香港本身地域狭小,葵青码头完全由填海造陆而成,场地总面积只有279公顷,较国际标准少50%。相比集装箱堆场面积每个泊位25公顷的国际标准,葵青码头的集装箱堆场面积只有11.6公顷/泊位。以此作比较,珠三角的码头平均为17.4公顷/泊位,而上海洋山港区则是24.2公顷/泊位。寸土寸金的香港可供港口使用的后勤用地并不充足,自身局限性使得香港港难以接纳更大的体量,作业效率提升受困。

与此同时,从香港往返内地南方的跨境集装箱运输已由陆路转移到以内河运输为主,香港港口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由2005年的200万TEU增至去年的310万TEU,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比例上升至14%。然而,葵青码头驳船泊位数量并未同步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香港港口的中转效率。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