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回应中企买断全球:对外投资仅占全球3.4%

今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热度持续上升,各方声音亦随之产生,其中包括中企“买断全球”的说法。

昨日(4月19日),两则有关中国企业海外成功并购的消息传出:中民投旗下中民国际顺利完成对思诺国际保险集团的收购,交易总金额约为25亿美元;绿叶集团旗下绿叶医疗集团与澳大利亚Archer Capital Fund正式完成6.88亿美元的交割,完成中国医疗行业规模最大的海外并购。

昨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中国企业境外并购规模和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是正常、合理的,目前中国对外投资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仅占全球的3.4%。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金额为401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中国境外并购实际交易金额是165.6亿美元,而对境外企业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则增幅较大,达400.9亿美元,同比增长55.4%。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负责人郭静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与投资,已经从单纯的资源型投资,向多通路复合型投资发生了很明显的转变。”

中企海外投资模式已明显转变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在海外36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个行业里进行了142个并购项目,实际交易金额达165.6亿美元,其中三峡集团以近37亿美元收购巴西朱比亚水电站和伊利亚水电站30年特许经营权项目,成为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最大的海外投资并购项目。

对于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所谓中国企业在一季度掀起全球投资热潮的说法,沈丹阳并不认同。

“尽管中国企业境外并购规模已经比10年前扩大了十几倍,但毕竟中国对外投资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仅占全球的3.4%,不仅低于美国的24.4%,也远低于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沈丹阳说,“同样,中国企业境外并购还处在起步阶段,2015年中国境外并购交易金额是大幅度上升,但仅占全球境外并购金额的6.2%。”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探寻海外的热情不减,海外投资方面表现积极。

今年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的272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2617.4亿元人民币(折合400.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5.4%。

此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平曾表示,激发中企海外并购、投资热情的原因,主要在于资产价格趋于合理。他表示,“现在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不好,美国和欧洲很多资产价格趋于合理,甚至有些是低估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现在是抄底并购的绝佳时期。比如,美国招聘网站LinkedIn股价暴跌40%,市值一夜蒸发100亿美元。”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与投资,已经从单纯的资源型投资,向多通路复合型投资发生了很明显的转变,举个例子,过去是企业到东南亚租地种植,然后卖农产品赚得差价利润;而现在,在当地从种子、肥料、到农产品后期加工,甚至海运的一整条产业链上,都有中国企业投资的身影。”郭静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样做的优势很明显,有利于取得1+1大于2的投资收效”。

风险点到底在哪?

一份普华永道的报告指出,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越来越倾向于追逐技术、品牌和专业,将其带回中国;执行外延式的增长策略;逐渐建立地域多样化的投资组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逐渐拉长的投资链上,风险不容忽视。

“风险首先来自投资所在地的政策环境变化,我们在调研中遇到一些企业案例,当他们在当地平整完土地、修筑好道路、水井等基础设施后,一纸新政下来,令他们不得不扭转之前的投资思路,有的项目就此陷入亏损,”郭静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其次,新进入的投资领域,往往已经存在十分强大的跨国企业竞争对手,如果中国企业对新涉足领域的投资盈利测算模糊,那么竞争成本就会提升。”郭静利表示。

事实上,由于各地投资环境和法律法规的不同,“水土不服”一直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阿克琉斯之踵”。

商务部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霍建国撰文指出,对于“走出去”的中企来说,完成并购只是一个开始,提高并购后的企业整合能力才是关键,在并购的历史案例总结中有一个著名的“柒零定律”,即70%的并购案难以达到预期目的,70%的不成功案例均源于整合失败。而一些咨询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中企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不超过50%,海外矿业收购的失败率更是超过80%。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