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互联网变革了消费习惯,传统商场为迎合消费者需求转变,开始追求线上合作一样;在略显萧条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意识到,贵的不一定是好的,对冲基金走起下坡路,而Smart Beta ETF产品则填补了投资者重估“成本-风险收益”后的新需求。

去年11月,巴克莱分析师Kenneth Hill就认为,投资领域的一个新趋势正在改变华尔街投行的游戏规则。这个新趋势就是基于Smart Beta策略的ETF产品的兴起。而近日,贝莱德分析师Andrew Ang在公司最近一次圆桌会议上提起这类产品,称其将成为变革资产管理领域的产品。

据投研机构Morningstar的定义:

Smart Beta投资策略是一种介于主动投资与被动指数投资之间的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Beta”代表股票组合收益相对于市场组合收益或其他风险因子的敏感程度,而“Alpha”反映的是基金经理的主动选股与择时能力。

从投资方式上看,Smart Beta指数属于一类Rule-based的投资工具,但又不同于传统被动指数,“Smart Beta”反映的是此类指数主动在某些风险因子上暴露,从而获取超额收益的特征。(介于主动投资和被动指数投资之间的投资方式;图片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举例来说,如果投资者十分看好新兴市场增长前景,投资机构就可以提供专门针对新兴市场风险曝露,或对新兴市场指数有一定比例倾斜的投资产品。这和传 统的按固定比例追踪指数表现的ETF相比,增加了投资者的主动性,使其有机会在降低波动性的同时,获得比整体指数表现更高的收益。

所以说,Smart Beta投资策略比主动投资被动一些,比被动投资主动一点。

除此之外,Smart Beta ETF对投资者有吸引力还因为,投资成本比采取主动投资策略的基金要低。这在市场波动性偏大,不少对冲基金表现令人大失所望之际,显然更容易获得投资者青睐。

Business Insider报道称,投资者正逐渐认识到一个事实,投资收费的费率已经影响了投资回报率,甚至令其跑输大盘。该报道援引业内人士称,对回报率的渴求让他们愿意忍受更多股票风险敞口来获取更高收益的可能性。而Smart Beta ETF收费一般在高价的共同基金和低廉的指数基金之间,填补了投资者对“成本-风险-收益”综合评估下的产品需求。

问题是,这类产品已经令主动投资管理者承受压力,显得过时了吗?事实上,已有此端倪。

华尔街见闻稍早提到,在今年最重要的两次对冲基金大会(索恩投资大会、SALT大会)上,气氛都很悲观。历来标榜通过专业能力和主动型策略进行投资的对冲基金,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对冲基金经理是否值这么高的佣金?其行业运作模式是否还能持续?

综合研究机构HFR和Morningstar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今,在28个季度中,传统的股债两市的整体表现在22个季度中跑赢对冲基金指数表现。而今年一季度,客户已从对冲基金赎回150亿美元的资金,创六年来最大季度性资金外流规模。

WSJ有报道指出,投资者撤出资金后,更多的流向私募、房地产、收费路桥等非传统资产。另一部分资金流入模仿对冲基金策略,但成本要低得多的基金公司,这就是Smart Beta EFT。

该报道指出,在金融危机之后,对冲基金经理就拒绝将行业收益和整体市场回报率比较,他们称对冲基金旨在降低波动性,并能够把握股票和债券以外的市场。但查诺斯称,当市场萧条出现会发生什么?对冲基金也不能幸免,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BI援引业内人士指出,投资在股票或债券单一资产的家庭仍然占大多数,但占比已经从1993年的81%降至目前的61%。而ETF产品的投资份额从1993年的0%增长至目前的9%。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