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圆满完成第一航段科考任务抵达厦门

5月29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抵达厦门国际邮轮码头。

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29日从西北太平洋返航抵达厦门国际邮轮码头,蛟龙号圆满完成了2016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7航次)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务。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本航段共开展了13次下潜作业,其中维嘉海山作业区8次,雅浦海沟作业区5次,最大下潜深度6796米。

连续大深度下潜,是蛟龙号在本航段科考作业的一大亮点。据航次现场总挥邬长斌介绍,蛟龙号在雅浦海沟作业期间,10天时间中下潜次数达5次,其中3次超过6000米,蛟龙号技术状态稳定,获得了大量海底生物、矿产样品,以及海底视频、照片和环境基线数据。

“虽然在航次开始时由于天气、设备磨合等耽误了点时间,但我们仍安全、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克服了在海上更换潜水器电池和机械手等困难。”邬长斌说。

据本航段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生介绍,通过蛟龙号在维嘉海山的几次下潜作业,科研人员发现该海山西南侧山顶区域存在连续的富钴结壳分布区,资源前景比附近的采薇海山相对更好,这为我国未来在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重点勘探区块的选择积累了科学依据。

“我们还发现维嘉海山和采薇海山的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具有较好的联通性。以往人们认为海山之间由于地理隔离会造成生物种类有所差别,但现在来看并非如此,这将降低人们对生物种类灭绝的担忧。”王春生说。

通过蛟龙号在雅浦海沟西侧沟壁的下潜作业,科研人员发现该区域巨型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较低,但具有较明显的成带分布特点。蛟龙号在雅浦海沟东侧沟壁下潜作业时,发现有辉长岩和橄榄岩两种岩石,这将可能改变对人们对加罗林海脊的传统认识。在雅浦海沟作业期间,科研人员还现场培养了海沟深层水和沉积物中的细菌和真菌,获得了40000多个微生物菌落,为下一步研究生源要素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微生物适应寒冷和高压环境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计划于6月2日从厦门起航,开展本航次第二航段的科考任务,调查区主要位于马里亚纳海沟。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