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7月21日文章,原题:在一个声名狼藉的市场发掘中国的过去 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充斥着珠宝、鼻烟壶、古董钟表以及颜色各异和质量存疑的翡翠。这里和世界各地的跳蚤市场一样,叫卖的是老物件,但未必总是货真价实。

不过,漫步潘家园,里面的货物是真是假倒是其次。本质上,这里是发现中国过去百年甚至更久远历史的中心。潘家园市场有20英尺(1英尺约合0.3米——编者注)高的石佛,孔子的半身像,明代的狮子和巨大的水缸。这里还有旧书、宣传画和老照片。

荷兰国际社会史学院的范德海顿过去15年里经常来潘家园旧货市场,如今已收集了50张中国的宣传画。他近期最大的发现是一张中国女性上世纪50年代工作的宣传画,当时的画风比“文革”时期更自由。他说,“上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里有很多活生生的人,甚至长得丑的人。我总是寻找有个性和人性的宣传画”。

前新闻摄影师康雪松(音)开了一家很受欢迎的老照片工作室。20年前,他开始销售二战之前北京和上海发黄的黑白照片。他主营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资产阶级家庭的照片,照片里的人穿着中国传统服饰,背景是欧洲汽车和家具。他说,卖得最好的是毛时代的作品。收藏者喜欢照片传递的怀旧感。(作者简·珀莱兹,陈欣译)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