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1日,西北大漠,呼啸而出的拦截导弹刺向天空,几分钟后,地面指挥屏上一片标志性的亮光闪起,拦截导弹成功击中靶弹,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获得成功。一向沉稳的陈德明激动地跳了起来,挥舞着双拳。

这一天,石破天惊,寄托几代国人夙愿、经历数次起落的“大国之盾”终于铸就。亲身设计和参与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的陈德明回归平静,回到办公室望着墙壁上的世界地图,又在思考如何打赢下一场科研硬仗……

  “就算豁出命来,也要干成反导这件大事”

“反导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与没有反导系统是完全不同的。”基地政委夏晓鹏告诉记者。

早在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战略武器问题汇报时说,原子弹、导弹,如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的多,同时,我们又是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攻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启动了某项重大工程,并初步确立了包括反导拦截弹在内的攻关目标。

海湾战争中,美军 “爱国者”导弹将伊拉克军队寄予厚望的“飞毛腿”导弹截杀于高空,引发全球关注。

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陈德明时刻紧盯世界军事科技前沿。他敏锐地意识到反导试验的极端重要性,并开始带领团队自主开展了多项相关课题研究。

  本世纪之初,我国正式启动反导技术验证试验项目,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

由于陈德明及其团队超前的研究,基地历史性地肩负起反导靶场试验任务,陈德明受聘牵头攻关相关试验技术。

当时,上级明确要求,首次试验要“务期必成”。

陈德明所在的基地历史厚重,虽然地处西北大漠,自然环境恶劣,却是“两弹一星”精神高地。我国一枚枚尖端导弹武器在这里进行发射试验,捍卫祖国天疆固若金汤。

  陈德明经常讲:“战争不是会不会爆发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爆发的问题,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在战争爆发之前为国家拿出‘撒手锏’武器。”

彼时,与世界强国相比,我国反导领域很多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还存在不小差距。陈德明对团队成员说:“我们要像老一辈搞‘两弹一星’那样,就算豁出命来,也要实现技术跨越,干成反导这件维护和平的大事!”

近千个日日夜夜,连续多个波次不知疲倦地攻关,陈德明带领团队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一举突破3项核心关键技术,闯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2010年1月,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临射前7天,突然发生指令系统不连续接收信号的问题,靶场原本就很紧张的气氛骤然加剧。虽然故障很快排除,但大家心里仍不踏实,在连夜召开的专家组紧急会议上,陈德明严谨而满怀信心地郑重表态:“依据前期大量分析验证数据,我敢保证,绝对没问题!”

1月11日,导弹试验如期举行,并一举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反导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首次反导试验圆满成功后,中央军委给陈德明记了一等功。面对厚褒重奖,陈德明顾不上自喜,继续醉心于专研、演算,保持着科技人员冲锋的姿态。他说:“反导试验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大国都在加速发展。如果我们的技术稍有停滞,国家就会没有地位,就没有打赢的本钱。”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