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旅发射车驾驶员,被评为“红旗车驾驶员”,荣立三等功2次。

 

夜色如黛,大雨倾盆。密林深处,火箭军某导弹旅受领机动转进发射任务。

山路狭窄湿滑、弯多坡陡难行,“巨无霸”般的导弹战车如何顺利抵达指定地域?

“我来开路!”发射二营一级军士长周德强振臂一挥,率先登上头车。

战友都说,周德强的眼珠子比较活。果不其然,只见他前后左右几个凝视,机器轰鸣声响起,他快速切换离合,脚踩油门刹车,驾驶“巨无霸”在山谷中穿梭。

一道道沟壑、一个个急弯,都被他甩在身后,提前到达发射地域。

其实,险中取胜并不是老周的绝活。导弹发射车“一停准”,才是他千锤百炼的成果。

2013年,该旅首次千人百车跨区执行红蓝对抗任务。一次铁路机动中,上级导调组出了一个课目,周德强所驾驶的发射车需在短时间内完成2次上下平板车。

要知道,铁路机动装卸载中,发射车属于超宽超长超限装备。火车平板比发射车宽不到15厘米,发射车车头与车尾两侧车轮只有同时与平板边缘保持7厘米的均衡距离,8桥的轴心与平板末端保持1.2米的距离,才能确保重达百吨的发射车在运输途中不偏不倚、绝对安全。

别说保持如此精确的框定距离,就算让驾驶了十几年的老司机,稳稳地把偌大的导弹车开上平板就非常不易。然而,周德强做到了误差不过3厘米,从起步与平板对齐,从上平板到车停准,周德强用极为精准的力道,让发射车保持不到3公里的时速,方向盘的打转范围以毫米级进行。

最终,平板转换快速完成,列车编组按点准时发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周德强常说,“开的是导弹发射车,运的却是战斗力。”从当发射车司机第一天起,周德强就这样告诫自己,宁做十万的准备,也不出万一的失误。

周德强有着解放翻斗、东风半挂等十几种车的驾驶经验。但他深知,要想灵活掌控这个庞然大物,必须对油门、制动和方向盘的运用灵活自如。

为此,他从发射车的原理开始研究,将影响车姿态变动的每一“桥”、每一个部件都摸清吃透。为了精准掌握油门与车速,他着力练习百米测速,力道多大、车速多快、百米用时多少都要心知肚明。

为了练转弯,他在驾驶室放上水平仪,规定自己百次转弯不能超过1次偏移。最小转弯半径是多少,他在地上划上基准线,一练就是两个月,直到车辆在不同速度下过最小弯道不轧线。

如何才能让发射车准确停车?周德强在车辆的前中后3部分分别吊上3个拳头大小的铅垂,在地上划了上百个矩阵点,用以摸索制动的力道和停车的感觉。

数千次的起步、停车,再起步、再停车,如此反复训练,他脚踩制动踩到酸软无力,好几次下车时都因失去平衡摔倒在地。

每一次驾驶考核,周德强都名列前茅,战友评价他练车时达到“物我两忘”“人车合一”的境界。

战友所言非虚,数十次红蓝对抗、实弹发射、快速机动转进、暗夜战斗发射演练等大项任务,即使路程最长、干扰最多、路况最差,与同型号的兄弟单位对比,周德强所在营一直领先,营长李德先点赞:快在发射车,功在周德强,一脚刹车,对点对向一步到位。

一脚刹车、一步到位,这曾是周德强的驾驶追求,如今成了为战斗力提速的优势,对此,周德强说:“驾驶‘千金之躯’,只有永远告诫自己还不够快、不够稳、不够精准,继而千锤百炼,驾驶技术才能不断攀越新峰值。”

心声

百炼成钢须淬火

■周德强

精准驾驭导弹战车,需要过硬的技术,也需要非凡的胆识。我坚信,过硬的技术来自千锤百炼的自信,非凡的胆识来自兵头将尾的担当。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