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港口”里管理者轻松理货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重要一环,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能化水平不仅衡量着港口的综合实力,甚至成为了港口未来发展走向的决定力量。如今,打造信息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已成为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潮流。厦门港在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将智慧升级作为港口新一轮升级的竞争焦点。

拖车过闸 从90秒减至30秒

一辆集装箱拖车缓缓驶入厦门东渡海天码头智能闸口,此时,四个方向的八台红外感应摄像头一同工作,扫描车号、箱号……工作人员只需要坐在监控室内轻点鼠标,电脑屏幕上就显示了集装箱是否有破损和车辆数据信息以供核验。大约半分钟后,一切正常,抬杆放行。整个过程自动识别,一气呵成。这就是近日在厦门东渡海天码头上线试运行的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该平台由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投资建设。

“在没有用这套系统前,以上的全部流程,都要依靠人力完成,包括识别箱号、录入数据、检查箱体,一辆拖车至少需要90秒,而且每个闸口都要专人值守。”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新系统上线,闸口通过能力大幅提升,效率翻番,东渡港区每天三千多个集装箱操作因此受益。”

提升,不仅是90秒缩减至30秒这样简单。电子化运作,也让原来需要几十个人的班组人力成本缩减一半,一个人可监控四五条通道,值班人员也无需整日坐在2平方米大小的闸口工作间内高强度工作;同时,电子信息取代了人工录入,也使差错的发生趋近于零。

补齐8000多台拖车短板

提高港口物流“木桶容量”

变革,不仅在码头闸口,也发生在厦门港8000多台拖车、上万名司机的日常工作中。

“在通关和港口物流等领域,船公司、码头、堆场的信息化程度,在满足他们自身作业和对外信息共享方面都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拖车公司的信息化程度会相对弱一些。”厦门自贸实验区电子口岸有限公司业务总监杜新恭告诉记者,为了补齐“短板”,提高港口物流“木桶容量”,他们根据拖车运输的作业需求,进行了信息化变革。“我们对拖车进行电子备案,发放电子车牌,进出港和一些特殊区域能够做到事先做申报,等车辆到达卡口之后就能快速识别他们的信息,包括提货信息和车辆的基本情况。这样可以提前判断是否允许放行,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物流作业的效率。”

利用“互联网+”

打造“单一窗口”2.0版

自贸区政策赋予现在的港口物流业态很多创新的可能。在自贸区揭牌当天,厦门港也发布了厦门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通过统一信息平台,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部门实现了跨部门数据共享、监管互认;船舶代理企业通过电子口岸信息平台一次性录入船舶申报信息,分别发送到各家联检单位的系统,实现“一单多报”。

“而这仅仅是开始,我们目前正在收集新的需求,包括自贸区创新型业务还有便利化企业的需求,逐步建设和增加单一窗口的服务内容,打造‘单一窗口’2.0版。”杜新恭说。

据了解,建成后平台要实现船舶从进来的代理、港口调度、引航等各环节,都要导入信息化,整个服务要形成三台联动,即口岸监管智能平台、港口行政服务智能平台、企业业态集成的服务平台无缝对接、高效联动。下一步,利用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进而把优化后的流程关键要素抽出来,设定标准,同时把所有标准的需求元素集合成为一张表,最终实现从“智能港口”到“智慧港口”的转变。

智慧闸口、快速通关、电子单证……当这些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举措向全港推广后,一个“智能化”、“无纸化”、“一站式”、“全流程”的港口物流服务链,将在厦门港率先实现,为国际航运中心和“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增添动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