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历史上的合肥,因水而名、临水而建、亲水而兴。如今的合肥,在国家战略新棋局中,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双节点”城市,新时期“大湖名城”建设,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镶嵌其中,为合肥水运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近年来,全市水路交通工作围绕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紧抓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契机,坚持规划引领先行,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坚守水上安全红线,着力打造江淮航运中心。

●航道情况:

全市航道总里程757公里,通航里程502公里,其中Ⅳ级以上高等级航道178公里,Ⅳ级以上航道新增里程30.4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21%。

●港口情况:

全市港口使用岸线10731米,码头108座,泊位166个,其中千吨级泊位50个;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24096万吨,比“十一五”末增长了58%。

水路集装箱运输实现零的突破,吞吐量累计达56万标箱,年均增长39.6%。

●水运、港口企业情况:

全市水运企业68家,比“十一五”末增长84%;港口经营人35家,比“十一五”末增长66.7%。

●船舶运力情况:

全市拥有营运船舶2151艘,214万载重吨,比“十一五”末增长61.7%。集装箱船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新突破。

●水运建设投资情况:

全市水运建设投资近4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7倍。

水运建设加快推进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合肥现已基本完成“一干三支”(一干:合裕线,三支:店埠河、派河和丰乐河)高等级航道建设,越来越多的“合肥造”产品经水路通江达海,奔向国内和国际市场。

合裕线巢湖、裕溪河复线船闸投入使用。总投资6亿元,均为Ⅱ级船闸,年通过能力6000万吨,大大提升了合裕线航道的通过能力。

合裕线航道升级改造年底完工。该航道由南淝河段、巢湖湖区段和裕溪河段组成,全长约132公里,按Ⅱ级航道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工程概算总投资约12.8亿元,计划于今年底前完工。

店埠河航道升级为Ⅲ级航道。全省首条“省市共建”航道——店埠河航道改造工程,全长8.4公里,由原Ⅵ级航道升级为限制性Ⅲ级航道,概算总投资4.17亿元,航道主体工程已完工。

港口建设统筹推进。打造南淝河、派河、店埠河、巢城、庐江等五大港区,先后建成合肥港综合码头、通达码头(扩建)、巢湖中材码头、巢湖海昌码头、巢湖中粮码头等。

其中,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自2010年12月30日建成投入试营运以来,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56万标箱,年均增长39.6%,并成功申报国家二类口岸。

安全管理成效卓著

水上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对水运企业、港口、船舶强化安全监管,对重点水域、重点渡口、重点涉水工程,实行24小时现场监管制度,实现了水上交通连续20年零死亡。先后完成了环巢湖旅游大道五座跨河大桥、S316跨裕溪河大桥、高铁南环线跨南淝河大桥、合福高铁跨裕溪河大桥等数十座大桥的施工监管工作。

水上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围绕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和快速反应、有效救助的目标,初步建立了合裕线水上安全支持保障系统——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和合肥市水上安全预警应急(响应)机制,实现出警及时,反应快速,第一时间到达水上险情现场。水上预警应急(响应)搜救从无到有,近两年共发布预警信息316次,累计发布预警信息22万条。发布安全警示216次,累计发布安全警示信息15万余条,组织救助船舶69艘,救助人员137人。

行业转型升级提速

以建设“绿色水运”为目标,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运输效能,助力生态巢湖建设。

——做好“水文章”。完成“十二五”期间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对老旧、危化品、小吨位船舶进行拆解,对不符合生活污水防污条件的船舶加装处理装置,控制船舶对巢湖水体的污染。累计拆解改造船舶778艘,占全省拆改船舶的14.4%,发放补贴资金7458.1976万元,占全省发放补贴资金的10.8%。

——做好“气文章”。落实“气化合肥”工作部署,推进船舶“柴油—天然气双燃料”技术改造。

——做好“绿文章”。落实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的环境整治工作,配合地方政府拆除老旧小码头42座。

文明创建硕果累累

积极践行交通“三个服务”,精心打造“温馨港航、畅享水运”文化品牌。连续荣获安徽省第九届、第十届文明单位,合肥市文明单位、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等称号。合肥市港航局行政服务中心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称号,浏河海事所(原肥西水上交通安全综合执法大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张汝霖同志荣获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刘宏涛同志喜获合肥市首届“最美交通人”称号等殊荣。

2016年夏汛,合肥海事(港航)充分发挥体制优势、装备优势、人员优势,主动作为,调集运输船和工程船抢运物资,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肯定。合肥市港航局所属肥西县、肥东县地方海事处分别获得当地县委、县政府授予的“抗洪抢险突出贡献奖”、“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称号,三人被授予“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

逐梦江淮航运中心

“十三五”规划与展望

力争到2020年,港口吞吐量达8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60万标箱,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

——加快航道建设,圆梦“通江达海”。

围绕构建“1网4线”(“1网”环巢湖高等级航道网,“4线”合裕线、江淮运河线、兆西河线、菜子湖线),加快江淮运河工程、合裕线航道扩能改造工程等航道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环巢湖航道网等级,力争到2020年,辖区高等级航道里程超400公里。

——转变发展方式,打造“航运中心”。

依托合肥市重点产业园区,出台优惠政策,推进码头建设,加快推进以派河港区中派码头为代表的水铁联运综合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打造江淮运河枢纽港区。实施“腾笼换鸟”港口工程,转移主城区老旧码头,提升码头岸线使用效率,改善港区环境,加速合肥港口岸线资源整合。

——进一步完善支持保障系统,打造“智慧海事”。

完善巢湖水上搜救中心以及环巢湖派河、滨湖、兆河、中庙、散兵等5大综合搜救基地建设,形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的水上应急处置系统,实现水上搜救“看得见、管得住、出得去、救得了”。

完善VTS船舶交通管理、安全预警监测等系统建设,形成环巢湖高等级航道网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水上安全管理系统,实现水上监管“叫得通、看得见、管得到”。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民生海事”。

推行电子政务审批,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开展内河船员远程培训,推行“互联网+”船员办证新模式,打造“民生海事”。

——推进绿色水运发展,助力“生态巢湖”建设。

清理规模小、污染大、设备设施落后的小码头,打击无证港口码头;继续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和船舶“油改气”工作;推动巢湖生态旅游港口建设,打造魅力合肥。力争到2020年,新能源船舶运力占总运力的10%,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6%和7%,内河船型标准化率达80%。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