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智前记:上周港口业内的两则新闻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一则是关于招商局港口在斯里兰卡项目的受阻事件,另则是关于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完成文莱摩拉港集装箱码头的接管工作。两则新闻共同指向了一个话题,那就是我国港口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问题。国际化战略对于我国港口企业而言并不陌生,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国际化战略已正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港口企业所采纳,那么如何看待我国港口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呢?本周国航汇智继续采用“热点话题专评”的形式,汇总了三位汇智评论员(陈扬、陈舜、章强)的独立评论,以期从多个视角给大家呈现出更多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当然,我们更希望大家能够给我们留言,与我们交流,给我们更多的指导与启迪。

汇智专评:我觉得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此次“受阻”事件(即:网传的斯里兰卡港口项目受阻事件):

1. 平常心态。任何一个国际化进程中打破东道国当地制度环境平衡的行为(项目投资)都将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当地利益集团的阻挠。从国际商务的理论较低来看,学者们称之为外来者劣势(LOF),之于其中的原因来自于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第一次在这方面的试水:和记黄埔集团入股盐田港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Child et al., 2012)。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小插曲罢了;

2. 包容发展。往往遇到类似事件的项目都是在一些制度环境不是很完善的地区,这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沿线国家的集体特征。对此,从“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更加应该秉承着“包容发展”的理念,与当地社会一起和谐发展。这至少意味着以下两方面内容:a.西方传统经济理论中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假设需要被重新定义;其实近年,国际主流学术领域也在不断反思这方面的问题,例如社会组织,社会创新以及混合型组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纯经济利益导向的行为。中国社会中也已经有类似的行为,但大多数集中于私营经济部门;b. 东道国与国内资源的协同发展。例如,如何利用国内的产能输出帮助东道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或者利用东道国当地的产业服务国内的市场需求等等。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化,也许在未来我们会不断接触到此类“受阻”的消息。用一颗平常心,以一种包容发展的态度看待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过程。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个评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汇智专评:这两则国内港口海外投资喜忧参半的消息,背后折射的都是港口国际化战略。港口国际化的战略意义不用赘言,在此亦不赘述。今天我们只是想聊聊这背后的一些逻辑。这些消息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海航集团入股德银的新闻。

德银是欧元区银行的领头羊,属于全球金融业的第一阵营。中国资本入股德银这件事情,表明中国金融业终于可以和国际第一阵营的银行家们一起吃香喝辣的了!海航入股德银,一个逻辑是很显而易见的,即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将来最重要的产品通道,就是德银这样的非美金融机构。只有它们愿意为投资者提供人民币产品,或者愿意采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国际化才会经脉畅通。

而国内港口国际化和海航入股德银相同的逻辑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港口大规模开展海外投资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妥善处理海外资产的货币计价和结算问题。如果中国持续扩大的海外投资不得不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作为计价和结算标准,无异于让中国的海外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而中国金融业和非美金融机构在金融货币上合作,为国内港口企业海外投资的后续交易和经营过程,采用人民币交易和结算提供了条件,打开了人民币海外使用和流通的道路,降低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

港口国际化,紧紧跟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子,而人民币国际化,是突破美元对人民币全面夹击,处理国内资产泡沫和金融问题的利器。然而任何趋势都是螺旋式前进,港口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也必然困难重重,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勇往直前。老子曾曰: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累土!随着港口、能源、金融领域的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一个崭新的全球宏观格局或将形成。

汇智专评:近年来,“国际化”战略渐成我国各大港口企业为谋求进一步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从中远太平洋到招商局国际的更名;从上港集团中标以色列海法新港的码头经营权到河北港口集团投资的印尼占碑钢铁工业园综合性国际港口项目,再到现如今北部湾港务集团在文莱摩拉港的项目;从招商局国际“巩固亚洲、完善非洲、突破美洲、拓展欧洲”的海外拓展目标到浙江海港集团“国际港口项目投资开发和管理输出取得重要突破,跻身全球一流港口运营集团”的“十三五”发展目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际化战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业已成为我国大型港口企业的核心战略。当然,这背后也有着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形势变化和全球港口治理体系变化的深层原因。

作为长期的港航业观察者,笔者认为,比较近年来我国港口企业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发展举措来看,大体表现出四个特征(笔者在此仅予以略述,还望与各位业内大咖进一步交流):

第一,国内区域港口一体化,海外港口投资国际化,呈现“内缩外扩”的整体发展格局。这背后反映出我国港口业在过去三十年的巨大发展成就,当然现如今已进入一定程度上的发展瓶颈期。“内缩外扩”好似一剂发散之药以解体内风寒,至于是否可解?还需更多时日的观察。

第二,国内港口发展多限于水陆界面(water-land interface)范围,国外港口投资多注重“港—产—园”后方陆域范围的开发。“港—产—园”模式多集中在对亚非发展中国家的港口投资项目中,这种模式对于“走出去”的港口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大的投资风险,也需要其拥有更多的海外投资经验和风险管控能力。

第三,港口企业特别是地方属性的大型港口企业注重在国内市场拓展上下游纵向产业链,而海外市场目前仍聚焦于港口装卸主业。出现这样的状况也不足为奇,毕竟国内市场已深耕多年,已具备一定的投资经验,而海外市场才刚刚涉足,立足主业,再求未来之发展是务实的投资态度。

第四,港口企业特别是地方属性的大型港口企业,近年来在横向产业的多元化方面也下了颇大力气(可参见上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在产业多元化方面的努力),但海外市场拓展方面仍聚焦港口装卸主业。就目前纵观各大国际港口运营商的发展历程来看,港口企业到海外市场搞横向产业多元化在笔者看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暂且不会出现。

近年来,我国港口行业无论是在经营环境还是在治理体系方面都已/正在经历一场变革,现在去对这场变革做更多的论断还为时尚早。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生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唯有自我变革才有可能最终成就自我!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