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企业的使命

在很多人的传统思维框架中:港口,就是某地的港口;港口的作用,也就是水陆交汇。这不是“想当然”偏执,而其实是经验在长久历史时间中的沉淀——从初民到近代的人类活动都是以此方式存在的。

工业革命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形成后,港口在全球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越到晚近,越给人一种假象——港口码头具有自己的生命力可以自我生长。人们渐渐相信:只要有码头,害怕没有货吗?只要有货,还怕没人来吗?几乎所有的产业在发展巅峰时期都产生过类似的“豪情壮志”。

但是,随着经济深入发展,特别是近10年,经济形势剧烈波动、消费方式逐渐变化、全球生产格局调整、贸易线路酝酿变局以及技术形态深刻变化,迫使包括港口业在内的运输行业面临转型,其中港口企业的转变需求比想象的来得更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是能不能活得更好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以中国港口企业为例,转变可能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港口业务从地方行政事务转向完全的企业行为。这个转变很多年前已经开始了,各地的港务管理机构纷纷翻牌变身为“港务集团”、“港口公司”,到目前为止全国应该已无遗漏者。但是,壳变了,服务的理念、竞争的手法基本没有大的改变。业务,还是从垄断入手;竞争,还是从政策着眼。这个领域基本还不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化领域。第二,从寓于一地的港口建设和管理转向他国他地的港口建设和管理,就是从“自足”到“走出去”的转变。一方面,某地的货源终究有限,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去寻找更具成长性的地区;另一方面,为了获得跨区域货源和航线资源,就需要控制货物流向。第三,从单一的港口业务向物流产业链甚至向资金链和服务链扩展,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向更具成长性的产业和领域或者更稳定的产业和领域扩展。此时,港口企业是一个从港口成长出来的产业平台。

但是,并不是每一家港口企业都需要经历这种转变。有这样一类港口企业,它完全贴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在当地生产、生活稳定的前提下,它也会有稳定的表现。这并不是港口的“中间形态”,从根本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港口的“终极形态”,它们保持着“初民状态”,没有发展“前途”,可能也不需要发展“前途”。但是,它们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存在,它们是当地人生活形态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港口只不过是当地生活的一部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那种容易带上乡愁和回忆的、脆弱的地方性经济实体。从历史上看,通衢要道、港埠码头的兴兴衰衰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没有万古常新的交易产品,也没有千秋万代的贸易路线,更不会有长盛不衰的通衢港埠,都是一时一世的事物。当然,也并不是每一家港口企业都必须听任命运的“自然发生”,有一小部分港口企业会去超越与生俱来的地区束缚、行业限制、传统定势,努力成长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如果,人们看到一家港口企业将自己业务从本地的码头业务扩展到全国乃至全球,把自己的业务扩展到金融乃至网络平台,那么人们就知道它想干什么了——当港口不再是港口时,它是要成就自己作为企业的使命。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