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晚上21时40分,随着最后一艘浮吊“皖含山工133”正式撤离上海,历时4个月的黄浦江上游浮吊整治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浮吊作业,这一曾经在黄浦江上盘踞多年、数量庞大、喧闹一时、蔚为壮观的传统作业方式,正式成为黄浦江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历史。

黄浦江浮吊:优势散尽 弊端凸显

最后一艘浮吊驶离上海港 黄浦江浮吊作业成为历史

(资料图)

黄浦江上游浮吊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内河港区配套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浮吊承担了黄沙等建材中转过驳的角色。截止2016年底,黄浦江上游浮吊总数达到196艘,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是上海市及苏南、浙北地区黄沙建材的主要转运水域。但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浮吊对黄浦江通航安全、沿线桥梁管线以及饮用水源安全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由于浮吊占用通航水域作业,造成江面变窄、通航环境复杂,近5年来共造成水上交通事故22起,其中沉船15艘,死亡11人。同时,三分之二的浮吊位于上海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更有17艘浮吊位于一级水源保护区,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溢油、危化品泄露等次生灾害,将对上海市民饮用水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随着上海对黄浦江两岸规划功能的调整,浮吊作业也正在成为黄浦江转型发展的瓶颈和障碍。

消除隐患 保护水源 浮吊全面清退

为彻底消除城市安全重大隐患和饮用水源污染风险,2016年12月30日,上海市交通委会同海事、公安、环保、水务等部门发布了《关于禁止在黄浦江及其支流设置浮吊设施的通告》,正式启动黄浦江上游浮吊整治工作。具体来说,自2017年2月15日起,黄浦江上游浮吊设施全部停止作业并限期自行退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