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经进入梅雨季,又是一年一度的汛期,黄浦江沿岸45km滨江贯通工程建设将迎来的首个考验就是:是否能安全度过汛期。记者昨天从上海市政总院获悉,目前在其参与的贯通工程中,设计方案均考虑了构建临时防汛墙,目前也基本完成,撑起了一把可靠的“安全伞”。先“体检”,对症下药,不少码头的改造还实现了更“亲水”的功能。

临时防汛墙确保汛期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在市政总院承接的贯通工程中,几乎都涉及防汛墙的加固、改造或者重建工作。由于滨江贯通工程工期紧张,大部分岸段工程施工需要度汛施工,面临着相当程度的防汛风险。为了确保黄浦江防汛体系的有效闭合,设计方案中均考虑了构筑临时防汛墙,有的还引入了更先进技术。

在南外滩滨水岸线综合改造工程中,大胆引入了咬合桩工艺实施防汛墙基础,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工程实施对周边重要设施的影响,顺利实现了防汛墙工程于今年5月底完成封闭,达到了汛前防汛墙体系封闭的重要目标,确保了防汛安全。

为了实现滨江贯通工程对景观、功能等的多方面要求,设计方案中首先对工程范围内的防汛墙进行了全方位地“体检”,然后根据“体检结果”采用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如黄浦区滨江岸线贯通工程(卢浦断点)发现原江南造船厂岸段防汛墙结构采用拉锚板桩型式,且安全性不能满足现行标准,但其桩基础尚可利用,于是设计方案中对防汛墙结构进行了重塑,保留利用原桩基础,新增后排桩基,重建防汛墙墙身,新构建的高桩承台防汛墙结构既满足了安全要求,又降低了工程造价。

码头改造注重亲水功能

滨江贯通工程的工程目的之一就是为上海市民营造大面积、连续的亲水活动空间,历史上外滩综合改造工程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外滩已经成为了上海城市名片。然而,黄浦江潮位属于典型的半日潮,一天两涨两落,黄浦江防汛墙顶标高普遍高于千年一遇高水位1m,而外滩观景平台设置在防汛墙顶高程以上,这就造成了观景平台与黄浦江水面的距离较远,实际亲水效果并不理想。

在这次滨江贯通工程中,分布在黄浦江两岸大大小小的码头为设计师们提供了设计灵感,这些平台面标高往往设置在百年一遇高水位附近,大部分时间可以保证平台面与黄浦江水位1m左右,具有很好的亲水效果。不过,设计师同样认识到,老码头已经使用多年,大部分存在各种“病患”,为了满足滨江贯通工程的功能需要,必须进行加固改造。另外,现状的码头往往彼此孤立,没有连成一片,也不利于打造大面积、连续的亲水活动空间,因此必须在码头改造上多动脑筋,多做文章。

比如在南外滩滨水岸线综合改造工程(复兴东路~万豫码头街),设计师们首先对现状的老码头进行全面体检,根据体检结果采用各种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以满足滨江贯通工程的功能需要,另外在工程范围内一个个孤立的码头之间,新建亲水平台,从而打造成一片面积达174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这一创意极大地丰富了景观设计师的发挥空间,同时这个平台所独有的观景视野,将是滨江贯通工程最闪耀的景点之一。

对症下药啃下历史遗留“硬骨头”

贯通工程中很多需要打通的断点、堵点,都是以前防汛墙建设过程中留下来的硬骨头,普遍存在障碍物多、环境复杂、保护要求高、协调难度大等问题,这就要求设计方案要因地制宜,做到“一点一策”。

比如在杨浦滨江贯通工程中,轨道交通18号线、江浦路隧道的跨越式防汛墙与亲水平台结构,老码头下方建设丹东泵站排放口、地下车库与防汛墙“二合一”,杨树浦港泵闸运行状态下翼墙改造,水上公务码头与亲水平台结构有机结合等等,这些创意都是设计师们创新设计得出的智慧结晶。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