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行动派

振华重工的产品已经遍布世界97个国家和地区,大型港口装备的世界市场占有率连续19年在50%到70%,2016年份额更是高达82%,累计共卖出10000多台大型的港口装备。

这是近日举行的第二十次金桥产业技术创新会议上,上海振华重工总工程师严云福给出的一组数字。紧接着,严云福话锋一转,抛出一个问题:“取得这样的成绩固然令人高兴,但也意味着我们在产量上、份额上提高的空间基本没有了,怎么办?”

从卖设备转向服务型制造

除振华重工外,市场上还剩下30%左右的份额,有全球20多家重工装备制造企业在角逐。虽然它们卖出去的产品不多,但是营收中高达40%以上来自工业+服务。

“振华重工的港机业务也必须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让服务充分增值。”带着这样的启发,振华重工调整了港机子集团的发展路径与方向,积极布局由卖港机设备向卖系统集成,由卖产品向卖服务,由卖硬件向卖软件转型。

今年1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把港机的联网状态监测、远程控制、诊断维修等作为重点产业技术方向进行布局。振华作为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过去几年已经在港机的远程诊断和监控领域研发布局。

针对大型港机装备,进行信号传感、布设、数据采集、联网传输、监测,开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远程监测、技术支持等工程服务,可以提高客户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增值的收费服务,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为振华重工改进产品设计制造提供第一手资料。“已经卖出的10000多台设备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资产,它产生的数据,将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打造“数字化码头集成商”

作为上海市科委打造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上海索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仿真设计工程(联合)实验室,为振华重工装备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实验室主任陈灏表示,他们已开发出“基于智能连接主模型的分析系统”,将港机上各种物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输入3D仿真模型,并与“虚拟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实现了港机总体载荷实时分析、关键部件的疲劳寿命预测分析等功能。“所谓虚拟传感器,是我们将物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与仿真数据结合,推算出港机上那些没有安装传感器的关键点的应力、振动、温度等数据。”陈灏解释说。

除了与上海产研院合作,振华重工去年9月还与微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借助微软云服务打造“云评估平台”。振华重工项目经理李文军博士介绍,振华推出的远程监测与诊断服务,是从本地服务和云服务两个方面进行同步推送。本地服务主要是在码头,以岸桥为例,每个岸桥都有电器坊,在电器坊里面布置中控机,在码头部署中控站,这是本地服务的节点。振华还计划采用混合云的模式,开发出了自己的ZPMC云平台,并借助微软在全球网络的布局,打造振华混合云的服务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的评估方法除了专家评估和概率统计,还将引入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系统。李文军表示,机器老化后,它们的安全评估指标应该与未老化时有所不同,就像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指标不能与年轻人一样。港机逐渐老化后的安全评估指标如何制订?人工智能可通过对港机大数据的深度学习不断更新指标,最终得出一系列科学的数值。

“我们的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港机‘全生命周期’的预测性运维服务,向数字化码头集成商转型。”李文军说。这种服务对港口的生产安全有很大价值,如在结构危害诊断方面,远程监测和诊断系统能提供“4级危害故障预警”:致命裂纹、铰点异常、轨道松动、大范围裂纹……系统会将监测到的异常状况进行分级,并根据不同状况和等级采取报警、停机等相应的解决措施。此外,这套系统每月能向用户提供《设备健康评估报告》,建议用户更换某些备品备件;还能为码头建立具有工单管理功能的数据库,实现智能运维。

利用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3D仿真等技术,振华重工已能基本实现港口装备的远程监测和诊断。根据计划,该公司将于明年下半年建成这套系统,并接入10台港机;2019年起进入市场推广阶段,为全球用户提供远程诊断服务。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