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贵州水路地图,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93条,河流总长度达11270公里,覆盖了全省74个县(市、区)。北面的赤水河、乌江、清水江进入长江通达上海,南面的红水河、都柳江进入珠江直通港澳,水运通江达海可谓“左右逢源”。

然而,现实却是另一种景象。多年来,贵州省内6条水运出省通道中仅赤水河没有碍航闸坝,其余5条出省通道均被水电闸坝锁住。受水电站闸坝碍航的影响,贵州水运只能从通江达海的长途运输变成封闭河流的区间运输。

打破瓶颈制约,疏通水路经络。贵州把水运纳入综合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水运发展规划(2012—2030)》重新修编,明确提出“以航为主,航电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理念。随后贵州又出台《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把水运上升为省级层面的战略进行部署,与国家战略相互衔接。

2014年,贵州“水运建设三年会战”打响。三年时间,贵州要达到通航道、优港口、增运力、兴产业、补短板的目的,并以此实现贵州“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梦。

三年会战,贵州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27亿元,是贵州省历史上水运投资增速最快的时期;基本建成项目13个,相当于“十五”时期的13倍、“十一五”时期的4.3倍;建成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四级高等级航道851公里,位居全国14个非水网省(市)第一,改写了贵州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

乌江也在断航十三年后,实现了复航,在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2016年贵州省建成的“一批标志性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之一。今年年初,贵州沿河乌江轮船公司新引进的500吨LNG动力标船“航电1号”,通过思林水电站崭新的升船机,用时12分钟从下游提升67.3米,成功翻越水电站大坝直奔长江。

用大思维、大统筹来实现贵州水运大发展,在向“有电无航、电通航断”的水运顽疾发起攻坚的会战中,一些标志性工程开创了贵州水运建设发展的多项第一:

建成乌江沙沱、思林水电站西部山区内河第一批500吨级升船机。

建成都柳江从江、大融两个航电枢纽工程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实现贵州航电一体化开发建设零的突破。

建成西部第一个翻坝运输系统工程—乌江构皮滩翻坝运输系统工程,破解了乌江闸坝碍航的困境。

建成贵州第一条旅游航道工程——湄江旅游航运建设工程,作出了“航运+旅游”产业的新探索。

建成全国第一个内河航运博物馆—贵州航运博物馆(习水土城),实现航运文化的新提升。

三年会战,全省港口泊位数达490个,新增数量占2008年以来新增泊位数比例达35%。全省实施20个重点通航库区便民水运工程,全省乡镇渡口达2466道,极大地改善了沿江、库区周边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

“十三五”期间,贵州水运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到2020年,贵州省将初步形成通江达海的水路运输体系,力争水路运输货运量、客运量分别突破3000万吨、2600万人次以上;新增高等级航道330公里,全省高等级航道里程突破1000公里,水运交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