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加大力度收购境外港口,扩展其作为海上大国的触角范围。过去一年,中国对港口项目投资翻番,达到200亿美元,触角已伸向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国。全球货运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已有6个在中国的掌握之中。

早在2008年,中国航运企业中远集团就获得了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两个集装箱码头的35年特许运营权。进一步的合作发生在去年,中国远洋完成了对比港67%股权的收购。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在缅甸西部的皎漂港布局,如今已经开始推进第一期工业园的征地。而就在上个月底,中国的海军部队向东非的吉布提港驶去,这是中国近60年来第一支永久性驻扎境外的部队,被认为是北京日趋自信的外交政策的最新一步。

一种观察认为,迎来中国投资的港口均靠近中国在6月提出的三条“蓝色经济通道”。后者是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海洋合作,提出的建设三条连接亚洲与其他各大洲的海上通道。

借用港口布局来窥视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谋划和决意,在价值上正当,而且格外贴合。2015年,比雷埃夫斯港在左翼新政府上台后经历了一番叫停风波。但他们很快发现,在这个事情上没有别的国家可以倚靠。新政府从这种每况愈下的停滞得到了启示:有能力帮希腊运营比港的只有中国。相似的情形比比皆是,但不论出于何种目标,中国的对外收购都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

比雷埃夫斯——地中海东岸的重要港口

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航运业的大佬们已经为此焦头烂额了多年:他们对于行情的变化非常悲观,世界航运咨询机构德鲁里的董事巴特拉曾在2012年一场年会上慨叹,2008年前航运业的鼎盛时期已经终结,市场低迷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常态。

中远集团在当初接盘的时候,比雷埃夫斯港口无疑是这样一个缩影。设备损毁,客户跑路,码头工人罢工长达两个月。面对这样的情形,当时新上任的中远一把手傅承求表现出了极度的沮丧,他在一篇文章里记录下自己的所见和处境,“最让我心寒的就是设备损毁程度,几个用来运送货物的船吊,货来的时候不动弹,货走了,自己在那乱舞。”

但问题在于,正因为希腊的债务危机,这个中国企业才得以顺利拿下比港的项目。他们几乎是在一片破败上另起炉灶。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黄日涵告诉搜狐号“知世”,“他们经营之后投入了超过10亿欧元(约80亿人民币)的巨资,包括进行重新的改建、扩建。甚至承诺不因大环境降薪一分”。

这种危如累卵的情形与一场豪赌并无二致,但在数年之后,中远已经赢面在握:他们在2012年首次实现了盈利。而在“一带一路”的强势推进下,比港在去年实现了9%以上的增幅,货运码头总吞吐量达到370万箱,在欧洲集装箱码头中排名第八。而这家中国企业在彼时已经掌握了港口67%的股权。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