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2017年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丹东港共获得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政策性银行在内的15家银行授信346亿元,已使用210亿元。其中交行34.8亿元,剩余14.1亿元;农行3.29亿元已用完;民生银行11亿元,剩余6亿元;中国银行105亿元,剩余83.5亿元;工商银行40亿元,剩余5亿元,5255万元展期;建设银行24.7亿元,剩余7700万;进出口银行58亿元,剩余19.1亿元;平安银行20亿元,剩余17亿元;丹东银行10.7亿元,剩余2亿元。此外,光大银行、营口银行、辽宁银行、广发银行、农商银行、华夏银行分别为2.45亿元、6亿元、2亿元、2亿元、6000万元、8000万元授信,均已用完。

而丹东港集团10月30日发布的2017年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该公司负债总额为464.56亿元,流动负债100.16亿元,其中短期借款47.97亿元,应付票据21亿元,长期借款150.86亿元,应付债券60.1亿元,长期应付款135.99亿元。

一面是464.9亿元巨债压顶,一面却是公司的资产变现和外援存在一定难度。截至2017年9月末,丹东港集团总资产为601.79亿元,其中流动资产37.34亿元,货币资金仅14.71亿元,且多数为受限资金。中债资信认为,从该公司资产情况分析,总体资产质量较差、变现难度较大。截至2016年末,该公司可用于抵质押的资产主要为固定资产158.16亿元、在建工程229.10亿元、投资性房地产71.50亿元,该公司公司抵质押借款达178.88亿元,推测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应基本用于抵押,剩余可供抵质押资产已很少。

让人费解的是,既然丹东港偿债压力巨大、财务状况恶化且早有端倪,为何银行仍然在“视而不见”的授信放贷呢?

对此,有业内知情人士分析指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经营信条,让银行“痴心不改”。另一方面,基于银行的考核压力,只要企业规模足够大,肯接受利率高定价,能满足“造”存款的基本要求,银行就有放贷的内在动力。

促发连锁反应华融租赁已起诉

违约已成事实。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更为关心的是,丹东港接下来是否有交叉违约风险,银行又是否会出现抽贷等处理行为。对此,12月4日晚间,丹东港集团发布公告称,为解决此次债务危机,目前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债务委员会已成立,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大连分行牵头,共15家金融机构组成。债委会要求,各家金融机构需协调一致,不抽贷、不压贷、不降级。此外,丹东港正在与银行及融资租赁公司协商到期债务展期或其他方式解决债务问题。

不过,自“14丹东港MTN001”出现实质违约后,丹东港便接到法院的财务诉讼和资产保全。12月1日,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冻结丹东港集团1.03亿元的银行存款,以及查封相关财物。而在12月4日晚间公告中,丹东港集团也坦言,截至2017年11月30日,公司尚有银行借款利息0.76亿元到期未能支付,尚有融资租赁本息1.93亿元到期未能支付。

严重的财物危机和违约事件必然带来公司主体评级的下调。联合最初给予公司主体评级AA-,2017年6月将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为负面,本次下调至C。中金最初评分4,2016年11月下调至4-,2017年6月已下调至5+,本次下调至5-最低档。而中债资信此前多次对丹东港集团进行级别下调及风险预警:2016年7月,将公司级别由AA-下调至A+;2017年5月,将公司级别由A+下调至A-,并向客户进行定向风险预警提示;2017年10月27日,将公司级别由A-下调至BBB,展望下调为负面。

在中债资信看来,丹东港集团实际盈利及现金流足以维持公司运转,但战略选择失误导致公司近年来投资十分激进、债务迅速攀升。而与此同时,公司公开市场形象恶化导致直接融资渠道完全受限,而较差的资产质量也导致间接融资渠道难以新增借款,公司资金链持续高度紧张,在多笔债券集中到期的情况下,最终发生违约。

而对于违约给市场的启示方面,中金报告认为,丹东港主业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各种迹象表明存在一定实际控制人风险和内控问题,关联方往来和担保较多也导致投资者对于公司现金流向的监控较为困难。另外,在债市环境优良时过度依赖债市融资,在市场调整和风险偏好降低阶段融资渠道快速收紧,反而成为违约催化剂。

“对于投资激进、债务规模迅速增长且无显著外部支持的企业,对其分析不应简单停留在其财务表现上,而应综合考虑其外部环境变化、资金面情况、资产状况、投资战略等多方面因素来衡量其违约风险。此外,对于资金链高度紧张的企业,也不应存有侥幸心理,即使前期债券全部兑付,后期违约的可能性也仍然较大。”中债资信分析称。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