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江后航道(荔湾-海珠-番禺-黄埔)沿岸地区规划整理与行动计划项目开始招标,从荔湾区珠江隧道至黄埔区的洪圣沙水道的90公里岸线将进行规划整合和提升,建设高品质生态文化旅游岸线。

涉及多处重要发展片区

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统筹珠江沿岸开发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水系治理、景观优化、园林绿化、历史人文有机结合。加强沿江创新资源对接,提升珠江创新带。整合沿江景观资源,优化珠江后航道规划,建设高品质生态文化旅游岸线,提升珠江景观带”。

本次规划范围为荔湾区珠江隧道至黄埔区的洪圣沙水道的沿江区域,岸线总长90公里。招标公告中要求,要统筹考虑珠江两岸、广州中心城区与番禺区、佛山市交界地区交通、市政、教育、文化、医疗等综合基础资源的共建共享,将珠江后航道一江两岸作为研究范围。包括荔湾、海珠、番禺、黄埔四区珠江两岸地区,涉及三广地区(即广钢-广船-广纸地区)、南浦岛、洛溪岛、海珠湾片区、大石片区、大学城、生物岛、国际创新城、第二中央商务区等多处城市重要发展片区。研究范围面积共132.7平方公里(扣除水域后面积105.8平方公里)。

构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本次规划将充分考虑广州城市水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结合珠江后航道的城市风貌特征及沿线工业遗址、港口码头、旧村以及生态用地等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构筑独具广州特色的滨水空间及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为优化沿江城市风貌,要控制珠江后航道沿岸的城市开发,预留滨江开敞空间格局及视线通廊,优化珠江两岸城市滨水风貌,保护水体环境。招标公告中同时要求,进行精细化、品质化的城市建设应摒弃“大拆大建”的传统思路,珠江后航道沿线地区规划应在原有基础与底蕴上进行优化提升。注重各层次的规划设计品质,改善后航道沿线地区城市微环境、微交通。建立实施路径,从规划到实施管理上让“品质”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层面工作中。

交通发展方面,提出珠江后航道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目标,对滨江贯通方案、地面交通组织等内容进行规划研究。完善城市公交交通系统,设置水上交通路线,构建滨江慢行系统,处理好轨道交通、公交、水上交通与慢行交通的接驳与换乘,综合考虑停车交通设施布置,构建等级清晰、内外分离、人车分离的滨江道路交通网络衔接体系。

三大重点区域将进行城市设计

90公里的珠江后航道岸线主要涉及三大重点区域,将进行更加精细化、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

三广地区(即广钢-广船-广纸地区):涉及范围东至环岛路,南至环城高速南侧岸线,西至规划路,北至珠江隧道,共3.1平方公里(扣除水域后面积1.6平方公里)。

三广地区是广佛一体化的桥头堡,该片区城市设计方案应从广佛一体化的区域视角整合区域滨江用地、景观、文化资源,精准梳理综合交通网络,通过衔接广州南站、佛山西站、芳村站等重要区域性交通枢纽,往南带动番禺、南海、顺德地区发展。

海珠湾-三枝香水道地区:涉及范围东至番禺大桥,南至朝阳东路,西至洛溪大桥及丽江花园大桥,北至广州环城高速,共10.8平方公里(扣除水域后面积7.4平方公里)。该地区位于广州市中轴线南延段,城市设计应整合现有规划,整体考虑广州中轴线南延段地区的发展策略和区域城市门户形象,梳理可收储、可开发、可利用土地,形成可为土地收储、产业规划、土地招商、土地出让服务的城市设计方案。

深井-长洲岛地区:涉及范围东至创新城规划路,南至规划路网,西至新化快速,北至琶洲岛珠江前航道中线,共7.2平方公里(扣除水域后面积4.6平方公里)。该地区位于广州东部,与珠江前航道景观带在此交汇,范围北侧为广州第二CBD,东侧为长洲岛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广州国际商贸城,西侧为广州国际创新城启动区,该片区城市设计应从粤港澳大湾区视角分析,整合区域资源,结合衔接周边地区规划,制定产业、功能、交通、景观四个方面为基础的城市设计策略。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