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干净明亮的玻璃,十台操作工位整齐排列着,每个工位上立着4个电脑屏幕,身着正装的操作员正在全神贯注地控制双向操纵杆。扑面而来的“高级感”,正是记者5月29日看到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中控室的第一印象。

“我们的远程控制轨道吊操作员有一部分是女性。”上港集团工作人员介绍,“自动化轨道吊控制系统要求操作人员更加细心和耐心,女性在这方面较有优势,这批操作员中还有一位原来是医护人员。”

10个操作员对应10台轨道吊,12小时轮换一次。而在中控机房外,整个港区几乎看不到操作人员,“无人码头”之称名不虚传。

“这套操作系统要求操作员能迅速牢记集装箱信息,我们现在招收的操作员大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些甚至是“海归”。”工作人员还透露,这些操作员的年收入可达到税前20—30万,与上海普通白领相当。

据悉,在操作员的面试中,面试官还会问到“喜不喜欢玩游戏”“方向感如何”这种听起来和桥吊操作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这套系统的操作方式确实和打游戏有些类似,曾出现过零基础面试者25分钟吊起一个集装箱。主要因为他平常就是游戏爱好者。”工作人员解释。

全自动化码头,是港口业发展的新趋势。国内的厦门和青岛、国外的鹿特丹等港口,都在探索这一方向。洋山四期则将以全球最大的规模和体量,成为全自动化码头的“集大成者”。那么,自动化码头到底有多牛?

A、效率高

洋山港四期投入运营半年来已经完成100万标准箱吞吐量,今年有望突破200万。据预测,完全投产后将形成400万标准箱/年的吞吐能力。

就在本月,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运营一周年已晒出靓丽“成绩单”——投入运营2个泊位,一年内完成船舶装卸作业663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9.48万标准箱,平均单机效率已达到33.1自然箱/每小时,较全球同类码头提高50%,已全面超过人工码头。

B、能耗低

在洋山港自动化码头,辛勤忙碌的50辆AVG“小蓝车”也是一道靓丽风景线:它们时而深入悬臂箱区作业,时而在堆场中来回穿梭,通过“智能”大脑,可实现自定行车路线并有效规避碰撞。当“小蓝车”电量低时,他们还会自己去找换电机器人补充体力,6分钟完成电池更换后可持续运行8个小时。

C、中国造

上港集团自主研发的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和中国交建所属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ECS系统),两者组成了洋山港四期码头的“大脑”与“神经”。这两套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让国内全自动化码头第一次用上“中国芯”。

来源:中国水运网作者:程璐 孙玮玥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