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河北省沿海港口仅有隶属于交通部的秦皇岛港,生产性泊位仅有11个,通过能力仅为1955万吨。40年后,河北省生产性泊位达到208个,通过能力达到10.6亿吨,通过能力全国第二,拥有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三大港口

●2017年,河北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9亿吨,创河北省港口全年货物吞吐量新高。其中,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2.5亿吨、5.7亿吨、2.7亿吨

40年前,河北的沿海港口仅有隶属于交通部的秦皇岛港,生产性泊位仅有11个,通过能力仅为1955万吨。

40年后,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三大港口崛起在河北省487公里海岸线上,货种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吞吐量已突破10亿吨大关,通航港口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20年,将成为以天津港为核心的世界级港口群的两翼。

从“一个港口”出发,加速驶向世界级港口群,是什么让河北省港口建设加速向海,挺立潮头?

是深化改革释放的强大动力,是扩大开放汇聚的巨大活力。一边连接陆地,一边连接海洋的三大港口,已经成为河北省对外开放的门户、产业集聚的平台。

格局之变:坚持全球视野,高点定位,由集疏港向国际旅游港贸易港转变

巨大货轮停泊在海岸边,装船机上下挥舞臂膀……6月1日,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二公司职工李伏玉带着72岁的父亲李俊喜走进秦皇岛港。父子两代人,见证了这个百年老港装卸从人工到半自动化,再到自动化的变迁。

秦皇岛港最早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秦皇岛港承担起“北煤南运”的重要任务。荒凉的盐碱地与简易的工棚,是李俊喜小时候对港口的最初记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那年,作为我国“六五”期间108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秦皇岛煤码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2.213亿元。

1982年,李俊喜转行进入当时的秦皇岛港务局装船二队工作,来年正好赶上了秦皇岛煤码头一期工程竣工。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装卸设备自己制造、安装的大型煤炭输出专业码头,建有5万吨级和2万吨级泊位各1个,年设计通过能力1000万吨,实现了作业的半自动化。

“从过去停泊载重五六千吨的小船到最高5万吨的大船,由过去的铁锹推车到从未见过的全新机械,秦皇岛港第一次实现了大变样。”李俊喜说,正是该工程的建成投产,确立了秦皇岛港作为国家能源输出大港的地位。

1984年,秦皇岛成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海上贸易随之显著增长。为应对源源不断的煤炭运输业务订单,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秦皇岛煤二期、三期、四期、五期等工程相继上马。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煤炭码头、装备先进的杂货和集装箱码头……港口的变化,可谓一年一个样。

1989年,李伏玉跟随父亲的脚步,也来到秦皇岛港上班。“从我上班起,秦皇岛港连续多年夺得世界最大煤炭输出港和散货港桂冠,绝对是河北港口的‘老大’。”

然而,由于功能过于单一,秦皇岛港后来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2013年6月,父子二人亲眼目睹了港口转型的历史性一幕——具有百年历史的秦皇岛港西港区煤炭码头关停了。

2012年,河北省提出在秦皇岛“谋划建设国际旅游港”。为实现这一目标,秦皇岛市不仅关停了西港区煤炭码头,还邀请国内外一流规划团队,开展国际旅游港战略研究。河北港口集团机械公司董事长张维健告诉记者,国际旅游港成为秦皇岛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突破口。

今年4月,首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师邀请赛在秦皇岛市举行,来自国内外的6家顶尖大师团队,围绕将秦皇岛港西港区打造成“国际旅游港、国际邮轮港”开展规划设计,秦皇岛港朝着建成国际旅游港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40年沧海桑田,秦皇岛港在变,河北的其他港口也在变。坚持全球视野,高端定位,河北省推动港口由集疏港向国际旅游港、贸易港转型。

2009年7月,寄托着“优化配置全省港口资源、加速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的厚望,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以资本为纽带,统筹参与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的建设。

2011年,国务院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河北省三大港口的新定位日益清晰——秦皇岛港,有序推进由煤炭大港向国际旅游港转变,积极发展邮轮母港,扩大客流、现代物流、国际航线;黄骅港,对标国际港一流水平,推动向现代化综合服务港、国际贸易港和邮轮母港转变;唐山港,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国际化大港,完善港口布局,提升港口承载能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