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出炉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自广州实施《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来,广州的航运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究竟取得了哪些变化?时隔三年,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在哪些领域取得新突破?广州申报自由贸易港底气何在?

记者对比新旧两份“三年计划”发现,除了要不断做大规模,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下,将更加注重在区域协作、高质量发展、对标全球等领域发挥创新引领的作用。

亮点一

发展目标更明确 “小目标”规模扩大

2015—2017:

到2017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准箱。与航运产业相关联的企业注册数达到8000家以上,船舶注册拥有量1500万载重吨。

2018—2020:

到2020年,完成港航相关项目投资1000亿元,新增港口通过能力30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500万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2500万标箱。全市港航相关产业企业注册数超过6万家,本地航运企业经营船队规模超过4000万载重吨。

分析:目标数据对比来看,三年之后,广州港的发展目标更明确,“小目标”也定得更大。广州港目标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8.1%,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5%,航运企业注册数增长6.5倍。同时,为了将近年落户广州的大型航运央企考虑在内,本地船舶的统计口径进行调整,未来本地航运企业经营船队规模将增长1.6倍。

同时,《计划》的发展目标还对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航运枢纽建设中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其中包括要在自由贸易港建设取得突破,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实现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