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14个沿海城市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港口对地方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非常突出,因此沿海各城市建设港口的热情都非常高,怎么样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主要枢纽性港口、内河水运主要干线通道上,突出重点、集中精力解决大事?

1989年,原交通部提出“三主一支持”的战略构想,开始研究水运主通道和港口主枢纽建设。“我们突破传统规划理念,研究如何突出重点,系统地解决能源和外贸运输的问题。”蒋千告诉记者,当时全国工业化建设对煤炭的需求量非常大、对外贸易运输需求强烈,所以需要集中解决北方煤炭下水问题,按质按量完成国家外贸运输计划。

高峡平湖新航道(长江)。

“三主一支持”把重点放在了22个主要沿海港口上,政策导向、资金导向、市场开放都是以这些港口为主。“‘三主一支持’起到纲领性的作用,呼应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需要,也适应了当时交通建设资金有限的现实。”蒋千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在“南方谈话”的指导和激励下,原交通部下大力气研究港口建设,从政策、法规和规划上开展一系列的工作。“那个时候,外资积极进入,地方政府热情高涨,是港口建设最繁荣的一个时期。10年里,建设了400多个港口深水码头,沿海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长7000万吨。”蒋千说。

科学布局沿海港口

在完成了全国主枢纽港布局之后,区域港口布局规划提上了日程。原交通部结合各地特色,做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南沿海5个沿海片区港口布局规划。

规范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武汉新港阳逻港区。

“我们第一个做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布局规划,当时争议很多。”蒋千告诉记者,广东曾是个极度缺电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广东每个工商企业都有小柴油发电机,当时原交通部通过系统论证整个煤炭运输体系,确定在广东规划建设广州、深圳和珠海3个主要煤炭接卸港。

“为集装箱运输,我们跑了珠三角所有地方,对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生成的集装箱量和国际市场的需求、集装箱运输路径、港口优势等作了全面研究。运用网络规划的思路,明确了集装箱码头布局,即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积极发展深圳集装箱干线港。”蒋千说,这个规划细化了我国沿海港口规划布局,并且针对广东的问题,解决了当时能源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的主要矛盾,开了区域港口布局规划的先河。

进入21世纪,市场更加开放,我国冶金、石化、电力等基础性产业也迅猛发展,而资源质量和储量无法支撑重工业发展需要,需要大规模的资源输入,沿海港口专业化码头布局建设全面开花。“有了前面十几年的基础,我们便提出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粮食、商品汽车及物流、陆岛滚装和客运8大运输系统的布局规划,服务国计民生。”蒋千说。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