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港每年处理4.67亿多吨货物,船舶挂靠30,000余艘。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化石燃料板块收缩,但 LNG 和生物燃料板块涨势喜人。尽管亚洲港口的崛起,让曾经雄霸一时的鹿特丹港失去了货量上的比较优势,2017年集装箱吞吐量仅位居全球第十一位。然而,鹿特丹港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优质的服务,让该港成为亚洲货物到达欧洲最重要的转运港。同时,鹿特丹港在数字化创新、打造智慧型港口也是不遗余力。

过去的一年,对于鹿特丹港来说,是互通互联、变革创新的一年。从年初提出“打造全球最智慧的港口”到推出数字化应用程序Pronto,再到与荷兰银行、三星SDS启动区块链试验项目,物联网、区块链、3D 打印、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等新兴技术,正成为鹿特丹港管理当局优化港口服务、实现港口与船舶互联的新手段、新筹码。

近日,鹿特丹港集装箱板块总监Hans Nagtegaal就上述问题,与航运界网分享了他的看法,以及他眼中的鹿特丹港。

Hans Nagtegaal于2015年加入鹿特丹港管理局,负责与集运船公司(远洋、近海、支线)、滚装船运营商、码头和仓库的商业联系。

他于1988年加入铁行渣华,之后在Safmarine和尼罗河航运公司从事销售、贸易、运营等工作。有着30年从业经验的他深知,数据决策对鹿特丹港有多么重要。

“鹿特丹港要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必须有战术和战略决策支撑。”

过去的数个世纪,港口基本依靠无线电和雷达通信与船长、引航员、码头运营商、拖轮沟通,为港口运营做出关键性决策。而如今,航运界正在开启新的创新之旅——航运互联(connected shipping)。就像汽车界的无人驾驶汽车一样,互通互联的船舶(connected ships)是自动运行的,彼此之间可以进行通信,避免碰撞的风险。鹿特丹港的目标是,到2025年接待无人船。

这样远大的愿景,鹿特丹港首先以物联网技术来赋能,将在港口岸线42公里的范围内,从鹿特丹市到北海的陆域和海上区域,沿着码头的墙壁、系泊柱和道路安装诸多物联网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采集潮汐、潮流、温度、风速和风向、水位、泊位可用性和能见度等水文、气象等数据。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