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三角,新动作
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12月5日,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制定印发的《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出炉,提出七大行动、37项举措。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物流降本增效方案。
从长三角海关创新物流监管协作,到上海港ICT助力“公转水”绿色集疏运发展,再到构建滚装运输江海直达服务体系,推动沪皖同港一体化……在多方探索中,长三角物流成本不断下降,相比全国处于低位。但在业内看来,对标国际先行地区仍然比较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仍有较大空间。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对记者表示,瞄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国家专门构建了“1+N”的制度政策体系,“1”就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N”就是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自然资源部、国铁集团等编制的配套文件,其中也包括长三角三省一市编制的《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
七大行动护航
为此,《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了七大行动:
一是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推动打通、织密、建强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其中明确,长三角要实施长三角铁路货运网络工程,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支持枢纽机场加强与国际航司合作,开展机场间航空物流安检互认和便利化试点。
二是区域物流运输方式多式协同行动,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长三角要合力推动龙头企业开展“一单制”“一箱制”交通强国试点。
三是区域物流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行动,推动发展物流新质生产力。长三角要推进长三角物流信息数据共享开放;谋划建设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协同打造低空多场景应用示范体系;推进新能源集装箱重卡充换电设施建设;支持纯电、氢能在货运车辆及内河货运船舶的应用。
四是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行动,推动降低物流全链条成本。长三角要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实施“新三样”物流高效便捷流通工程;共同建设长三角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
五是区域物流规则标准贯通行动,推动设施衔接、信息共享、标准协同。一大举措是,长三角要开展集装箱、冷链、滚装等标准化、专业化船舶研发应用,推动内河河海直达船型发展。
六是国际物流网络畅达提升行动,推动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接下来,长三角将加快建设智慧口岸,探索试点转关多式联运作业模式在长三角区域推广应用。
七是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协同保障行动,旨在推动降低企业要素成本。其中提出,长三角要在投融资、用地等方面优化完善支持政策体系,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协同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
张忠伟对记者分析,《行动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合力破解共性问题。比如,为了打通基础设施网络堵点卡点、提升多式联运衔接效率,《行动方案》提出实施长三角铁路货运、内河水运联通工程。目前,沪通铁路二期、北仑支线复线、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宿连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推进,江苏“两纵三横”干线航道基本实现联网贯通,浙北集装箱主通道年底前可实现内河三层集装箱船舶通行,江苏宿迁、安徽芜湖开通了上海直达航线。
例如,2021年以来,杭州海关会同上海、宁波等地海关,在长三角相关空港间开通“陆路航班”业务,助力长三角空港物流辐射范围进一步加大,为外贸企业经营运作提供更多选项,受到企业欢迎。今年前10个月,杭州萧山机场口岸的陆路航班货运量为2.42万吨、同比增长37.98%。
二是优先推动共识事项。比如,发展多式联运是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降低综合运输成本的有效途径。为了协同破除多式联运“中梗阻”。《行动方案》提出,合力开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打造海铁联运精品线路。
目前,宁波舟山港探索创新多式联运“一单制”,率先在“渝甬通道”运营平台中推动中远海、马士基等船公司签发海铁联运全程运输提单,为内陆企业减少了大量异地订舱及用箱成本;江苏淮安—上海港率先试点“以箱促链”,海运集装箱可在铁路站点“放箱直提”,“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货运时间降低了近一半;安徽开通首列合肥—上海光伏逆变器铁海联运班列,国内运输环节成本下降45%。
此外,安徽省港航集团、奇瑞汽车和江汽集团共同成立安徽航瑞国际滚装运输有限公司,分批投建10艘“7000-9000车位”远洋滚装船舶,建立可靠、稳定、安全的滚装运输体系。在自有船舶建造交付前的运力空缺期,利用租船运营模式开通中国—墨西哥远洋滚装航线,通过减少中转环节、充分整合航运资源,降低单车出口海运费28美元/车,单航次可为出口车企降低物流成本9.8万美元。
三是协同开展改革创新。比如,为提升口岸服务效率、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行动方案》提出推广东南亚卡航、联动接卸等模式,降低内陆枢纽集货和通关成本。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长三角区域进出口规模连创历史新高,区域外贸优势持续巩固。前10月,长三角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3.21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达36.7%。
为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上海海关与南京、杭州、合肥等海关创新启用“联动接卸”监管新模式,长三角各港口与上海洋山港“视同一港”,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自2020年11月3日在洋山港和太仓港之间开展首票试点以来,已覆盖长三角三省11个港口。根据测算,每个进口和出口集装箱可分别降低物流成本200元和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