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港:千年古港见证沧桑巨变

为了更好地推动三亚城市建设,2005年三亚启动“三港分离”工作,将客运、货运和渔港分离,次年决定建设凤凰岛客运码头、南山货运码头、崖州中心渔港以替代三亚港。从2016年1月1日开始,三亚港渔业搬迁工作启动,停泊在三亚港的本港籍渔船及渔业生产服务企业和个体户陆续搬迁到崖州中心渔港,并逐步关闭三亚港的渔业功能,这是三亚“三港分离”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需求。

2016年伏季休渔开始后,三亚功能性启用崖州中心渔港。崖州中心渔港是海南最现代化的渔港,也是距离南海渔场最近的国家中心渔港。而在老一代渔民们的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海的儿女的三亚港。

哺育了世代人的三亚港

临近三亚港的南边海,是一代代渔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每日清晨,在吵吵嚷嚷声中总能闻到新鲜的海货,讨价还价声、嬉笑打闹声充满了朝霞映照的三亚港;晌午的树荫下,渔民们的老爸茶占据了主场,一日辛勤的劳作,难得闲适下来谈谈昨日的见闻与险夷;作罢,迎着西落的余晖,渔民们整装待发奔向新的征途。这是记者在南边海的见闻,也是一代传统渔民的生活写照。

6月的三亚港,已进入伏季休渔期。港边整齐地停靠着正在修缮的捕鱼船。修船厂的陈叔,家里世代都是以打渔为生,原籍在广东,随着祖辈一代打渔讨生计迁徙来到了百废待兴的三亚。在他的记忆里,以前的三亚港还不像现在这般繁华,与三亚湾连成一片,细沙滩蔓延悠长。

“那时我们放了学就在海边捉鱼捉虾,(指着鹿回头山)不上学的时候上山砍点柴,下山就跑到海边泡在海水里,等着白天出海打渔的渔民回来弄点好玩的东西。我几岁就跟父辈们一起出海打渔,小时候经常去崖州那边打,一辈子都在跟海打交道。”陈叔说道。

1973年陈叔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中又打起了渔。1974年“越南海战”,身为男儿的他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刻挺身而出,奔赴西沙英勇抗敌。短短几个月,战争结束,陈叔随着大部队回到渔村,之后又去了海口学习当报务员,架起了琼州海峡两岸的沟通“桥梁”。可到中途,他又放弃了在当时看起来很好的一个工作,回到三亚做起了与海有千丝万缕关系的水产工作。海的儿女总归要回归海洋,“一辈子已经过去一大半,如今还是要靠海为生。”

古老三亚港见证历史

从前,因为没有固定的船舶和岸口,出海捕鱼归来的渔民们上岸就地销售新鲜的海产品。长此以往,加上三亚每年都要经受3-4次台风的侵扰,一个安全避风的港口是急需的。然而勤劳勇敢的老渔民们就是用自己的双手挖山填海,一点一点地建起了历史悠久的三亚港。三亚港东隔鹿回头岭,与榆林港毗邻,西有马岭、金鸡岭高地,北依高山,西南面朝大海。三亚河沿大增岭山麓分成两股经过港池流入大海。东瑁洲、西瑁洲与三亚港隔海相望,为天然屏障;近海有小洲岛和白排礁,是天然防波堤;东面鹿回头半岛恰好截住西南风吹入,港内风平浪静。

资料显示,三亚港是海南岛南端最主要的港口,古称临川港,自古以来也是最著名的盐渔港,宋元时期成为琼岛南部重要通商港口,“商船麋集”,通航贸易频繁,明代辟为海外“番国”贡船寄泊港后,更具有了特殊的港口功能。明代三亚港,不仅成为了接纳贡船、护送朝贡方物进京的寄泊中转港,而且在天涯一方见证了海外朝贡贸易的精彩。

1942年,日军侵华期间在三亚建军港,修建了一座113米长的浅水码头和一些仓库,还在三亚港修建隐蔽快艇停泊点,在港口附近建有机场,企图长期占据海南岛。新中国成立后三亚港改做商港使用。1952年榆林港务办事处正式接管三亚港码头业务,开港伊始主要任务是把运销到海口、湛江、广西的三亚海盐装船,把来港的生产资料卸载船上岸。60年代初,榆林港列为禁港,海南南部地区的出口货物都到三亚港码头。

随着经济的恢复,三亚港成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杂货港口和货物集散地,进出港口货物增加多超过码头的承受能力,因此扩建三亚港码头泊位呼声越来越高,这一时期组建三亚港驳船队,新增1艘拖轮、5艘60吨铁驳船,1967年1500吨级的码头主体工程完工,这是建国以来三亚港投入较大的建设项目,也是三亚港的第一次扩建。

1974年爆发了打击越南侵略军的西沙自卫反击战,三亚港离西沙群岛最近,是西沙群岛物资供给的起运港。通过西沙支前物资装运工作,也暴露了一个问题——三亚港作为西沙群岛物资供给基地,码头泊位小,最大停靠能力为1500吨,大一些的军舰靠不上去而耽搁时间,另外库场能力小,西沙军用物资如钢材、碎石、块石、水泥、河沙等数量已不少,加上海南南部地区进口、出口的货流,就显得库场不够用,要应付如此突如其来的支前运输就更紧张。西沙自卫反击战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三亚港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作用,1974年成立三亚港建港指挥部,准备扩建两个5000吨码头,1980年全部完工,1981年投产,第二次扩建后港口规模基本定型,7个泊位可以同时投入生产。

从1984年开始,三亚港属海南港务局管辖。到1986年底,三亚港已建有2座码头、7个泊位、12座仓库、12座堆场、2条铁路专用线,港口装卸实现机械化和半成机械化。上世纪80年代差不多形成现在的港口规模。1994年海南港口体制改革后,下放市政府管理,政企合一的港口慢慢变成了企业港口。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