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对黄骅港引航站安计科科长、高级引航员杨炳栋来说,是难忘的一天,年仅40岁的他收到了天津理工大学海运学院的客座教授聘书。以后他的身份不仅是一名引航员、更是一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大学客座教授。

“数字化航海时代的到来对整个航海事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引航正在被新技术所替代,促使我们引航员要由技能操作型向学术实践型去转变。”杨炳栋说道。

作为一直活跃在航运界学术前沿的“老兵”,杨炳栋先后主持研发了引航信息管理系统、监控系统、大型船舶长航道乘潮研究等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为我国“海上强国”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练好本领化险情

杨炳栋2003进入黄骅引航站,由此开始了15年的引航生涯。主机故障、舵机故障、掉锚断缆……工作这些年,杨炳栋经历过很多险情,在他的指挥下最终都化险为夷。

2013年5月5日,在引领 “京润”轮满载电煤出港过程中,由于舵叶被卡住,船舶冲向工作船码头,情况万分危急。杨炳栋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将该轮安全靠泊到附近的空泊位,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这对引航员在技术、心理上是极大的考验。”杨炳栋说,“像这类情况发生时,不仅口令要清晰,头脑也要清晰,时刻保持引航的最佳状态。”

作为一名一线引航员,杨炳栋积极投身于引航实践,扎实深入,兢兢业业,迄今为止共安全引领船舶5000余艘次。在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还为其他引航员答疑解惑。多次化解了全船失电、掉锚、冰困、突遇强风、突遇浓雾等险情。

杨炳栋告诉记者,停航一天,就有可能给船舶带来数万甚至十余万美元的损失,港口的损失会更大。因此,有时候有外籍船舶引领任务时,即使是节假日,引航员也是不能休息的。

超远距离引航、夜航、……15年来,为满足黄骅港口的航运需求,杨炳栋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向全社会展示了安全、高效、阳光的引航人形象。

苦攻引航破“坚冰”

黄骅港地处北方地区,每到冬天都会面临冰期。海冰一旦形成,就会影响港口生产,冰期船舶操纵通常都会困扰驾引人员。而相对北欧、美国等国家,我国的船冰碰撞及相关领域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很少有人涉及。

“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冰期操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四大类共计14种靠泊方法,攻克了冰期操纵中的难点。”杨炳栋介绍道。

2017年,在中国航海学术年会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杨炳栋撰写的《冰期排冰靠泊操纵》,在众多论文中脱颖而出,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一等奖。

杨炳栋还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专业技术类论文和管理类文章二十余篇,多次获得中国引航协会论文优秀奖,并被航海专业技术杂志《航海技术》推选为审稿专家。

在智慧港口方面,杨炳栋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将智慧港口(水上部分)分为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板块等十大板块。在与院校及相关专家积极沟通后,进行了初步设计和探索,并最终获得了业内人士较高的认可,改善了目前国内智慧港口(水上部分)领域零散、空白的研究现状。

与此同时,杨炳栋还作为专家,多次参加了多项港口工程建设的施工和通航论证、船舶操纵技术论证、导航设备技术论证等,为港口建设和行业发展出谋划策。

杨炳栋表示,作为第一批进入引航站逐渐成长起来的高级引航员,在新时代,要朝理论和实践并举的方向发展,压力其实很大,但更多的是来源于一种责任,责任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职业的光荣。

深挖潜力解急需

科研成果如何才能实现深耕“蓝色土地”,助推中国引航走向世界?“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将科研成果进行对外宣传和。”杨炳栋说。他在“中国航海日”等活动中多次进行演讲交流,被多家航运企业、港口、海事单位、相关院校聘请进行培训或举办讲座。

在单位杨炳栋针对实际情况,对引航相关技术进行了攻坚克难,为黄骅港口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我国“北煤南运”的第一大港,黄骅港港口的各项基础设施都位于国内先进水平。但在2013年底,黄骅港遇到的新问题。该港综合港区两个20万吨级矿石泊位建成,因受乘潮和水深问题困扰,一直没有实现满载通航。

“大型船舶涨潮时才能进港,当低于一定水位时,船只只能锚泊在港外锚地,不仅增加了船只营运成本,还制约了码头生产作业,一天损失可能就达数百万元。”杨炳栋说,“每次引航乘潮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为解决的港口的“迫切之需”,杨炳栋主动请缨,通过结合多年对进港航道、锚地及潮汐等观察、分析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分段乘潮的理论,并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终于破解了大型船舶长航道乘潮项目研究的技术难题。

2016年,在黄骅港20万吨级航道满载通航安全保障工作研讨会上,他的逐点乘潮理论用计算机实现了复杂算法的可行性,其设计得到了相关领导及专家的一致认可,而该技术应用填补了长航道乘潮的空白。从此,码头靠离泊作业效率大大提高,给港航企业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一名一线船舶操纵技术实践者的杨炳栋,认清科技发展形势,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在引航这片广阔的舞台上,发挥优势,顺势而为,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是他,让黄骅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沃土上,刮起了新时代引航人的浩荡东风。

来源:毛庆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